0%

Live Your Life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古典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即使在这个不那么公平的现实世界里,每个平凡人也都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

人生四个永恒的主题:影响力、爱、自由、智慧。 这本书将让我们打破自己心智的障碍,开始自由地思考和行走,然后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本书探讨了以下问题:高竞争的工作、高不可攀的房价和房租、 拥挤的交通、糟糕的空气、不安全的食品……在竭尽全力才能生存的时代,年轻人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生命又有什么可能?如何才能越过现实和理想的鸿沟,找到和进入自己希望的人生?如何修炼自己在现实中活得更好的能力?如何在现实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如何连接现实和理想?如何面对生命里的苦难、贫穷、不完美或者不公正?如何获得心灵的自由?

人的生命如同水流,奔流的小溪终归静水流深的大河。——俞敏洪
幸福人生不是外求,而是内修而来的。——张德芬
它引导你探索内心的结构,剖析你成长的困惑,帮助你设计独特的人生蓝图。掩卷之后会为你补充力量,伴你出发并开始努力,在生涯发展的征途上,不断提高你收获幸福的概率。——毕淑敏
“找到自己”比“去好大学”更重要,更多人将: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古典

序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一头奔入梦想不敢,留下过平庸的生活又不甘——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如何才能越过现实和理想的鸿沟,找到和进入自己希望的人生?

他本来就应该想到:

  1. 你的人生不应该全信一本书,哪怕是神仙写的。
  2. 你可以送给你喜欢的人一双绿鞋子。

第一种人生策略是“遇见”:这些人用感觉来判断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见”想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哲学大抵如下:打开一扇门,如果感觉不喜欢,就转身离去,打开下一扇门;喜欢就停留下来,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地方变得不太好了,就继续试着开下一扇门。

第二种人生策略是“定位”:这些人相信世界上已经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实现它。他们的人生往往是这么玩的:先清晰地搞明白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搞明白在哪里能获得,然后设定出一个清晰的计划,最终一步步地达成。

第三种人生策略是“创造”:这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即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这样的:创造的第一步是修炼——如果我无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标,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个值得一试的目标,在达成的路上修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反复重复这一过程——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定见形成、能力变强,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创造自己想要的自己和生活了。

定位人生最重要的条件,是你要生活在一个稳定和有序的时代。

如果以前的社会像一列慢悠悠喷着蒸汽向前的绿皮火车,那么今天的社会就像坐过山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弯路在哪儿。所以很多人等子弹飞到靶心,才发现物是人非。他们问:人生大叔,说好的幸福一辈子呢?人生大叔摊摊手: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啊。

虽然定下来的确让我们安心,但 这是一个“定不下来”的年代。

以前老人们能对孩子们说:“听我的,因为我经历过你未来要经历的。”而今天,他们的孩子会说:“不,你从未经历过我将要经历的未来。”

今天的职业人需要到至少30岁才能逐渐理解趋势,看到自己的终生方向。

如果你学不会享受这种不确定感,不懂得在其中获得点乐子,这时代真的会要了你的老命。

开放的社会和互联网带来了人生的多元选择。80后大学生的大多数梦想都是下面四种:功成名就,让父母过好一些,组建自己的幸福家庭,为社会做贡献。

新一代人的生命没有上一代人的固定模板和样式,他们眼中的生命有无限可能。

当哈佛公开课在网上点击就可免费看时,你很难再像以前一样膜拜些什么人。大家的关注点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如何成为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公司越来越小而美。这是一个个体的世界。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观点:

  • 家庭背景对成长影响很大,拼爹确有其事;知识只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
  • 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和文凭贬值,毕业生深陷于现实与理想的泥沼;
  • 房租房贷占收入的比例很高,生活压力负担沉重;
  • 本该由社会承担的教育、养老责任被硬性嫁接到家庭身上,独生子女发展中面临明显的“优势递减效应”;
  • 他们希望以个人努力改变命运,却又无法逃离更大的社会力量的左右。
  • 如果要把当代年轻人当成一个人,他/她应该是这样的:他的眼睛遥望着5000米外的七色彩虹,心中坚信每个人都平等自由,脚却踩在一片稀巴烂的烂泥之中;
  • 他的脑子已经接受了要活出自我的想法,心里却困惑得要死,到底什么才是自己?
  • 人生有这么多可能,哪一个才是属于我的?
  • 目标有这么多个,哪个背后才是最好的?
  • 达成的方式有千百种,到底哪一条路确定能走通?
  • 我的想法那么好,家人反对怎么办?
  • 有人拼爹怎么办?房子怎么办?
    当他们的目光在美好的未来和脚下干瘪的现实之间来回切换时,迷茫、焦虑、浮躁由此产生,成为“定不下来”年代的时代病。

修炼与创造人生
在“定不下来”的年代,人生不应该是规划出来的——规划意味着你的人生有一群“专家”比你更懂(还记得开头那本神仙的书吗?),规划还意味着早点确定,确定了就不要改变。连IBM这样的靠战略吃饭的公司也只制订五年战略规划。非要一个人做个长达10年甚至20年的生涯规划,除了有点励志的作用外,并不太靠谱。

在这个定不下来的年代,修炼和创造人生反而成为一种最有效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如果你不知道这世界和你将要去哪儿,最好的策略是先全力炼出一种在哪儿都能活好的能力,在有足够力量和眼界的时候,开始创造自己的人生!就像开头那个故事——你可以送她一双绿鞋子,还要成为一个值得的男人。

今天的人生发展不应该像狙击手,而应该更像导弹——先尽快地发射出去,让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让自己飞得又快又稳;然后每秒都用激光重新定位目标,调整弹道,最后发现目标,一击必中。

当然,创造人生的模式也有自己的缺点,从心理感受来说,它让你面临比前面两种更多的不确定感: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求遇见的人把命运之舵交给外界,自己回床位休息;求定位的人在打开自动巡航抵达目的地之前会有一程安心;而修炼之人则需要站在船长室,时刻把握着命运之舵,对每一种人生的不确定做出快速反应,在狂风暴雨中找到自己的星光。

所以这群人生的创造者总会有点“玩商”,他们善于把修炼本身变成一个有趣的经历,当过程值回票价,结果也就不那么患得患失了。

生涯是一门探讨人们如何在现实中生存、生活和生长的学问。 职业是人们实现生涯目标的手段之一,成功也只是幸福的副产品,生涯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人们发展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先把自己修炼成生活的高手,然后用自己的独特天赋、不同的方式,追寻自己领悟的人生意义,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活出最喜欢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有趣,是不是?
这就是这本书想谈的话题——你的生命有很多可能。这本书不准备做真理候选人,也不准备开山立派。只希望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你,能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光。而当你看到光,希望你有能力成为一个走入光明的人。

价值观的修炼

我如何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了又如何保护自己坚信的东西?

人生的四个永恒的主题:影响力、爱、自由、智慧。
这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我想努力地证明,即使在这个不公平的残酷世界,每个人也都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

  1. 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热爱,努力,玩耍。好的人生,就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热爱、努力、玩耍,孩子们整天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在其中全力以赴地努力,却又能对结果一笑而过。

有的人在热爱的领域里努力,却放不下得失之心来玩。他们对自己苛刻,活得太一本正经,像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忘记自己也有玩耍、快乐的要求。他们活得身心俱疲。

有些人在热爱的领域里玩耍,却因为害怕努力了也无法成功而从未真正全力以赴。当一份工作做不好,他们迅速转移并爱上另一个。他们表现得天马行空、毫不在意,掩饰自己对生活的无能。

还有些人在某个领域里努力地玩,却并不热爱——这些人往往看起来混得不错,是人生大赢家,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自己除了成功或失败,还能选择玩什么游戏、和谁玩、玩不玩——还能成为选择自己人生的人。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也许那不是幸运,而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一个人命中的财富、成就和光环,也许的确有幸运的成分,但是那人展现出来的快乐、热爱和努力,都不是“遇上”的,而是“修炼”出来的。

所有的美好人生都是修炼和管理出来的。每一项人生要素背后,都有支撑它的能力。

兴趣:提升兴趣让我们持续发现新的事物,给生命注入玩耍和快乐的体验;
能力:强化能力让我们固化自己的努力,得以掌控生活和工作,取得成就;
价值观:固化价值观让我们产生定见,抗拒各种诱惑,聚焦热爱的领域,获得宁静与满足。

兴趣产生了快乐,努力产生了能力,而价值观则帮你发现热爱的领域。兴趣、能力与价值观是三种最重要的管理生命的能力——当你拥有强大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在里面努力投入地玩耍;而如果你缺失了这些幸福的能力,即使你有幸能找到这个领域,你也无力把握。

过好人生是一种能力,而非天赋。当你开始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兴趣让你发现适合的行业,能力让你进入能胜任的职位,而价值观则帮你筛选你喜欢的工作方式、同事和公司。

是兴趣推动你持续地在职业领域学习,发现新的机会;能力帮你持续地产生竞争力;而价值观则帮你在机会爆发的时候保持聚焦。

大学生就业难,年轻人职业适应力差,就是 过于强调“匹配”而非“修炼”的结果。

谈恋爱也是一样——你的兴趣决定你喜欢什么类型,能力决定你能搞定谁,而价值观则帮助你理解谁是一夜情、谁能与你长久走下去。如果不多见几个人,你怎么知道你对谁感兴趣?如果你从未与异性单独约会,你如何有搞定对方的能力?如果你没有体验过恋爱,你怎么会知道自己更看重精神交流还是稳定的生活?

张学友说得好:等待着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都过得不怎么幸福。

成熟的爱情观应该是:爱情不是幸运,而是一种能力。先走出去,多接触人,在恋爱中学会恋爱——发现自己,修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有能力爱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爱情。

兴趣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门,能力帮你走好一段路,而价值观则帮你不断关上不属于你的门。三者结合,让你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任何人,不管家庭出身、学历和天赋如何,都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打磨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自我实现的平台,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快乐、成就和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一种能力。好的人生并非外求,而是内修而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整合和管理自己的生命资源,最大化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满意。
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自己永不停歇的好奇、浑然不觉的天赋、发自灵魂的热爱,最终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转动三叶草:掌控自己的人生

比方说运动,你觉得NBA明星很帅,很明显你对打篮球感“兴趣”,而有人觉得足球更炫,他对足球更感兴趣;当你开始投入时间练习打球,发现有人跑得快,有人跳得高,有人则投得准,每个人都施展出不同的“能力”;即使是两个能力一模一样的人,因为“价值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球风——热爱“团队合作”的人喜欢把球传给最佳位置的人,看他们把球投进;而热爱“挑战”的人喜欢从最多人拦截的地方带球突破;而热爱“异性关注”的人在妹子围观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女生们一走,他就蔫了。

我们先会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这兴趣驱动我们学习和练习;持续地学习和练习让我们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情;然后我们开始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往往是某种职业)把能力兑现成

自己想要的“价值”。而价值强化会使我们产生下一轮的兴趣。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三叶草,就是这样旋转起来,让我们掌握和精通某一个领域的,然后进入更大一轮的“兴—能—价”循环。为了好记,也有人将其称为“性能佳”循环——让自己保持在这个循环中,你就是性能最佳的!

想要知道更多专业知识(兴趣),把能力提高到专业水平(能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价值观)。

永不衰竭的好奇心、高超的能力以及惊人又可怕的内心动力。

这本书也按照三叶草的循环写成:当我有零零碎碎的想法时,我只有一些小兴趣,这兴趣只够驱动我写一条140字的微博——如果你一大早看我发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感叹,那就是它们了。如果很多人转,我会自我感觉不错,收获些价值,这价值让我有动力写一篇博文或者专栏,而如果这个专栏或者博文反响不错,就会吸引我把它们扩展成一个章节。这当然需要更大的能力:篇章结构、考据、案例、荐书……当然,如果你能看到这本书、购买这本书,更大的价值也将汇入我的三叶草,酝酿下一轮的转动。

—反对派讨厌规划师,会说,你凭什么规划我的人生?崇拜者则会说,大师,请你给我一个详细的、精确到每一天该干什么的规划吧!这种人该轮到规划师讨厌他。

你真正能控制和衡量的,是自己的三叶草转动的方向和节奏,正如我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以下简称《拆墙》)中所说的: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推动大家的生涯“发展”起来,看到更多可能,然后选择一个,走下去。
找到你的生涯三叶草的起点,然后推动它开始循环,它会带你进入你所未知的人生。

  1. 情绪比你会说话:找到成长的突破点

当缺失“兴趣”的时候,我们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再严重点会开始觉得“活得没意思”;
当缺失“能力”的时候,我们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再恶化就顿生“无力感”;
当缺失“价值”的时候,我们表现出“失落”的情绪,持续很久以后内化成“自卑”。

HR会给这个人三板斧:要不要休息一段时间?要不要团队拉出去团建一下?要不要找个人进来搞搞培训?实在搞不定的话,要不要调个岗?

如果是厌倦带来的倦怠,休假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培训只会让他越来越烦;业务培训是焦虑的员工最好的治愈方式,但如果是虚头巴脑的企业文化培训,只会占用大家时间,让人更加焦虑;而如果是价值缺失带来的倦怠,休假只会让人越休越不想工作。

接纳自己是成长的第一步。当你读懂了情绪背后的需求,你就能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厌倦需要变化,焦虑需要学习,失落需要价值。

因为知道不重要,改变才重要。

  1. 我天生就没有……兴趣该怎么办?

兴趣的确有基因或者外在的因素,但是影响微乎其微。兴趣与其说是一种天赋,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技能——那些生活得有趣的人,往往是下意识掌握这种技术的人,而我们大部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让自己活得有趣。
一旦明白兴趣是门自我管理的技术,那么任何人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活得有趣。

  1. 你的兴趣从何而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工具。这种情绪能够穿过百万年的进化留下来,一定是因为其有莫大的好处。

有趣(interested)是一种和不确定相关度很高的情绪;
愉悦(comfortable)是一种和确定性相关度很高的情绪。
而有趣和愉悦,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绪——当一件事情复杂、新奇且不确定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有趣;而当一件事情简单、稳定和确定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愉悦。愉悦的事情,不一定有趣,而有趣的事情,不一定会愉悦。变态辣鸡翅有趣而羊肉串愉悦,创业有趣而公务员愉悦。

  1. 好生活=愉悦+有趣

它们温暖、简单、安全,带给我们幸福与愉悦的感觉。

好的生活应该是愉悦又有趣的。
动画片的设计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为了让注意力时间很短的孩子坐在荧屏前一个多小时,即使可能没有心理学知识,动画片大师也都直觉般使用了这个愉悦+有趣的模式——在大部分动画中,总有一个复杂、新奇、或神秘或搞怪的二号人物,又有一个直接、温暖、简单的主角,如驴子和史莱克、流川枫和樱木花道、佐助和鸣人、豪猪和小狮子王,所以这些动画片既愉悦又有趣。

兴趣是一种应对成长中的“不确定”的情绪——当我们遇到了“不确定”,我们会下意识地躲回自己的舒适区寻求“愉悦”。所有的成长都来自舒适区之外,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也无法成长。这时候“有趣”的情绪会出现,帮我们渡过难关——此时大脑跑出来个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试试看?”于是我们继续前进,越过那些不确定。兴趣鼓励我们走出安全区,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而世界变得越来越大。兴趣是成长的催化剂。

大人把孩子抛起来玩耍,孩子会先有些恐惧,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会咯咯大笑,笑声像广场上飞起来的鸽子。几次之后,孩子只要一被抛起来,就呵呵地乐。他开始穿越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觉得有趣,他的勇气变得更大,他的信任感变得更强。

有趣和愉悦的界线,在于“不确定性”的程度。过于不确定的生活毫无愉悦可言,充满焦虑;而一旦不确定太少,日子又无趣得很,日复一日能淡出个鸟来。有智慧的人懂得调配出适合自己的“不确定”。有趣如菜里的盐,而愉悦如菜本身,如调配得当,管自己、做项目、办公司、治大国如烹小鲜。

好的生活应该是愉悦加有趣,适当的不确定。但是很多人对“感兴趣”的事情持有幻想,他们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是特别快乐、舒适、天生就会的。有这种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惨——他们终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难与不确定,就声称自己“不感兴趣”,然后闪人,寻找下一个“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他要的不是兴趣,而是愉悦。

如果是不愉悦,则需要做减法,找到核心价值,降低其他目标,进入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职业环境中去;而如果是无趣,则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难度,或让自己进入更复杂、更不确定的职业环境。

像这位仁兄一样,我们常常因为白饭吃多了,就以为自己想以腐乳为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火锅效应”——如果你问一个天天吃家常菜的人想吃点什么,他会说:“火锅!我最爱吃火锅!”但是如果你抓他吃一个月的火锅——哪怕变着花样,他估计就会哭着喊着要回家了。最好的生活,是经常吃米饭,偶尔点火锅。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过得特有趣,就让我告诉你兴趣的真相吧:兴趣不是那件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事,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这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

  1. 有趣是一种力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个老师呢?
兴趣老师的第一种功能是推动你探索和发现新的世界,为未来做好能力储备。
在人生每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兴趣都会提前到达,提醒你将要面临的阶段,帮助你搜集好要使用的信息和能力。正如心理学家Berlyne所说:“每多获取一分信息,就会让我们对未来的复杂、沮丧或者无助多一分保障。我们的神经系统选择在那些除了紧急要求(包括睡觉、休息)之外少有的自由时刻做些有趣的事情,这真是个最佳选择。”

兴趣的种子在小苗阶段被杀灭,怎么会开花?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情突然感兴趣起来,先别着急评价这会不会浪费你的精力,有没有偏离你的规划,是不是有足够回报,留出一段空间,先让自己顺着这个兴趣走几步。这也许是生活对你的提醒。也许在模模糊糊的兴趣背后,有一个全新的领域在等着你。如果你千年朽木脑袋突然抽出绿芽,难道不是因为春天来了?

高手在单调的重复中生成,求快不配做高手。

高手们为什么可以扛得住这样长达几万小时的重复和单调?研究发现,每个行业的高手都知道各种让无聊的工作变得更有趣的策略——邮差懂得吹着口哨打发骑车的无聊,搬运工懂得唱出劳动号子来应对肩膀的疼痛,训练场上的球员懂得隔段时间给自己挥拳打气,而几乎所有的IT公司都有荤段子文化——在写代码的时候猛讲黄色笑话——他们太需要一些东西抵御码代码的无趣。我的兄弟老杜告诉我,他听贝多芬写代码,不知道是有欣赏贝多芬的趣味,还是贝多芬也能听出荤味来。总之,高手们都觉得修炼挺有趣,他们是“玩”成高手的。

研究还发现,只是强调重要性并不会使一件事情变得有趣,过度的强调会适得其反。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重要,所以 学会让重要的事情变得有趣,才是关键。

理智带来的驱动力,永远没有情绪发动机——兴趣推动得有力。当我去学习太极的时候,老师告诉我,练太极最好的心态就是“玩”。艺术家们最才华横溢的作品,往往是在前期“玩”的阶段创造出来的。

爱因斯坦只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却没有详细说明这个老师好在哪儿。现在我们知道兴趣是个人成长中出现过的最好的老师——它在我们人生面临考验前,提醒我们提前学习;它在我们讨厌重复学习的时候,提供有力的鼓励,让我们发展出知识与技能。

如何利用好这个老师?为什么有些人的兴趣老师温柔而坚定地一门课教几十年,而有些人的老师则抽了风一样天天给你开新课?请接着看,如何养大一个兴趣。

  1. 如何养大一个兴趣(一):兴趣金字塔

关注每一届星云奖和雨果奖。在国内的作家里,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对我影响最深。我曾经自己写过一小段面壁者罗辑(《三体》男主人公)的外传,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了,有两万多的点击量。如果可以,我很希望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

直观兴趣(又称感官兴趣),自觉兴趣
与潜在兴趣(志趣)。

我们的感官兴趣正如乐曲中的小女孩,好奇、多变而不稳定。
外界的刺激决定着感官兴趣的长度和强度,这是我们最动物的一面。
也正是因为这样,感官兴趣让我们当时很爽,却又无法让我们集中在任何一个事物上,形成能力。正如你刷完一天微博,或者大吃一顿自助餐后感觉到的那样——没有什么留下印象。

自觉兴趣是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

自觉兴趣比感官兴趣更高级,第一个理由是思维的加入,这让我们的兴趣可以更加持久并定向在一个领域,从而在脑子里形成回路,产生能力。而能力又反过来让我们能体会和学习更多。“能力—兴趣”的循环,让我们慢慢精通某项能力,打开世界。

一开始接触的老师似乎很普通……但他们在启动热情,然后把小火花培养成熊熊之火,他们教的是热爱。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似乎是让学习者参与,并且沉迷其中,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和专业知识。”

有趣的人往往懂得主动发展更高层的直觉兴趣——兴趣推动学习,学习带来了行动,在行动中发展出能力,能力又发展出更大的兴趣。有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也许会开始享受京剧的韵味;有了更多关于葡萄酒的知识,你也许会发现除了兑雪碧还有更多好玩的喝法;学习词源和词根,词汇学习也许变得没有那么枯燥了。你学得越多,你能感到的乐趣就越大,这就是有趣之人兴趣持久的秘密。

养兴趣和养花一样,有人养什么活什么,有人养什么死什么。关键是让兴趣与能力循环。

当我们把兴趣的源头从外求转为内寻,我们就有了一个让自己变得有趣的内在泉源,自得其乐的人最无敌。

不,这群世界级的高手在自觉兴趣之上,发展出一种更加强大而持久的兴趣,去对抗高手之路上世界级的重复和倦怠。这就是人类最高的兴趣等级:潜在兴趣,也称为志趣。志趣的秘密不仅在于有感官和认知能力,还加入了更深一层的内在发动机——志向与价值观。

内控的兴趣、明确的方向与强大的动力。

就像登山家看到险峰、极限单车运动员见到陡坡一样。他的助手觉得无趣,因为他们的兴趣在于成功,而爱迪生的兴趣在于奥秘。当他一点点展开自然的图卷时,他越来越兴奋并觉得有趣——这才是他的动力之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志之者。 上天给了我们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天赋,却留给我们无数的机会与诱惑。志趣让我们坚定地专心。

  1. 如何养大一个兴趣(二):兴趣饲养攻略

兴趣饲养三步法:
第一步,让自己先沉浸在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获得兴趣的第一步动力。
第二步,在感官兴趣还没有消退时,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感官兴趣进化到自觉兴趣。
第三步,给自己找一个兑换价值的方式,把这个兴趣和你最感兴趣的价值绑定。别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得太高,以免产生失落感。
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兴趣就会慢慢固化下来。

用同样的兴趣饲养攻略,我们审视一下为什么很多人“想学好英语”,却永远没有真的成行。第一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被刺激到,“学好英语”顶多只是一个“我应该学好”或者“我渴望好一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真实的、浸泡式的体验,一个清晰的、可见的愿景。所以一旦刺激消失,他们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第二是因为他们没有及时地研究关于英语学习的各种观点和理论,找到自己想要付诸行动的。今天听听美剧,后天学学语法,不成系统,也无法进步。第三点最关键——他们有些学了也没用武之地,没有价值的兑换。有些目标订得太高,如“一年之内学好英语”,但是什么叫学好?多好才叫好?这样的目标即使你背过整本新概念4也没法儿达到。所以,他们的兴趣无法持续长大。
反观很多不会英语却被丢到英语环境里的人,他们为什么都能迅速学会一口让自己生存下去的英语?因为第一他们有被刺激的环境,第二有足够多的学习资料和机会,第三是他们的英语能马上兑换出价值。而且作为初学者,国外其实有比国内更宽容的环境,他们也不害怕讲错。集齐感官、知识和价值兑换机制这三种维生素,每个人都能养好自己的一个兴趣!

  1. 为什么你活得无趣?

在“有用”的人看来,有趣的人总是显得不安分、特立独行、乐呵呵、莽撞、好奇与想象力四溅,终日做着些“没什么用”的事情。有趣的人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批判:
找工作能赚钱啊!——旅行有什么用?能赚到钱吗?
跑步能锻炼身体!——跳舞有什么用?能锻炼吗?
考个会计证能加薪啊!——学画画?能卖钱吗?
结婚就安定下来了啊!——谈恋爱搞浪漫?还不是要结婚?有什么用?

无用的人生卑微,而无趣的人生悲哀。

一旦一个人把 是否“有用” 作为事情的唯一评价标准,那么这个人活得无趣就天经地义。这种功利与短视的背后,是深刻的不安全感与焦虑。 和这样的无趣之人对话特别费劲——你和他们谈起一个好玩的东西,他会先问你:“赚钱吗?”然后是:“好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又会问:“肯定吗?”这些问题只要有一个是否定的,他们就不感兴趣,转移方向。

当课堂外的一分一秒都充满了确定性,当每一个行为都必须在系统里置换出有用的结果,兴趣这个老师就彻底被开除了,随之而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更无从谈起。

读书只求有用,就如吃饭只管饱一样——我干吗非要有用啊?!

事情可能有用,也有可能无用;有趣是投资能力,而不是消费生活。有趣能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同时也越来越生机勃勃。而无趣之人逐渐长大,世界与他们越来越无关了。

有趣是种活着的、元气淋漓的状态,有趣证明我们还年轻,还在打开新的世界,还在长大,没有长老。

兴趣攻略:避免活得太有用

  1. Different Night
    要想在生活中创造不确定性,先要留出生命中的空白。

我们的大脑喜欢空白,一旦出现空白,就会把自己潜意识里迫切的东西填进去。
每周给自己设定一个different night(第八夜),不要设定任何比如说“我要养成一个习惯”或者“要发现自己的兴趣”这样的期待;然后以自己最放松的状态投入,随便干点什么——你可以漫步某个地方,约一个不常见的人,或者参加一个此前不会参加的聚会,总之,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1. 与有趣的人待在一起
    找到身边你觉得有趣的人,和他们待在一起,看看他们业余时间在干什么。作为讲师,总需要出差。头几年还觉得有趣,看看名胜古迹,几年下来全国好玩的地方都去过了。但全国也迅速地变得越来越一模一样,我对出差开始厌倦。直到我有一天想:既然地方被扫荡完了,为什么不找有趣的人?
    于是我做了一张中国好玩的人地图——每一个城市,我都标出来自己想认识的人,出发前给他们私信,要求拜访。
    @秋叶语录老师就是这么认识的。我开始爱出差去武汉了。

  2. 不跟团的自助游

  3. 加入一个全新的兴趣小组

我们从读书时代迅速进入博客时代、微博时代、读图时代、视频时代。这都是为了满足我们永不满足的感官兴趣——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接着一个,不要停。请注意这种碎片化信息流的危险,它们无穷无尽、日益刺激、频率切换太快,这些都让我们没有时间深度思考,进入自觉兴趣。

人的注意力资源有限,当你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陷入感官刺激的泥潭,你也就没有精力发展出那个兴趣金字塔的尖,取而代之的是,你把自己发展成一块板砖——知识面狂宽,但是肤浅得可怕。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你的头脑像不像被轰炸的汉堡?每分钟传来的无数信息让你丧失了注意力焦点,在一天的“轰炸”后,你累得要死,却一架飞机都没有打中。
当你习惯了一分钟的烟花,你就可能再也感受不到整夜的宁静星空了。

专业的寿司食客在每两个寿司之间,会吃一块姜片,让自己的味觉重新回到原点,才能更好地感受下一个寿司的滋味。而在每天的感官轰炸中,你也可以给自己一段静默时间,让自己有机会发动更高层次的兴趣。电子静默就是个好方法。

一眨眼一小时就过去了;
感觉做任何事情都尽在掌控又流畅;
精神高度集中,目标专注;
把一切烦恼抛诸脑后;
有一种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你正停留在你的“心流”(flow)里面。这是兴趣发展的极致。
在大洋底下有很多看不见的洋流,
神驰。

你喜欢从事的活动;
你能专注的且不会忧虑的;
有清晰目标的;
有立即回馈的;
有主控感的;
时间感流逝停止的……

你想到了什么?男生想到了玩游戏,女生想到了购物。这些都是喜欢的、能专注的、有清晰目标和立即回馈的活动,如果你只看不买的话,也没有忧虑。所以男女各自能在游戏和商店里待一整天,完全感受不到时间流逝。
如果工作也能像玩游戏和逛街一样,那该有多好!(想想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通关的游戏、陪女友购物刷卡的人、一项难度太高的工作吧),而如果能力太高但挑战太低,则会产生厌倦(比如把你分到幼儿园组踢足球)。

一开始我们要提高技能(A),但是一旦感到自己厌倦了,就马上提高挑战难度(B),一直到自己觉得焦虑,然后开始学习新的技能,一直到厌倦感又来临,再继续提高挑战难度。

游戏设计的原理:在一开始的时候先让你很容易升级,也很容易拿到点数,继而逐渐提高升级的难度,也让你掌握越来越难的操作技能。如果游戏设计得好,你会一直玩下去。只要你对于自己的状态有觉察,同时有足够的挑战和技能可学,让工作像逛街一样其实不难。好的教练通过心流设定学习进度,好的电影通过心流设计剧情和镜头惊喜,好的老师通过心流让课堂不知不觉地进行。而你能做的事情,则是找到自己心流通道的宽度、斜度以及工作方式。

  1. 外一篇:有趣的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证明有趣与有用无关,证明不管生活多平庸,任何人下定决心,依然可以活得有趣。

兴趣的总结:每个人都能活得有趣!
●兴趣不是一种天生的属性,而是一种自我管理技能。人人都可以活得有趣。
●调试你生涯中的愉悦/兴趣比例。
●提高你的兴趣层级,越高层级的兴趣越稳固,对生涯的影响也越深远。
●有趣杀手:太追求“有用”、感官轰炸、走出心流通道。

温度计,热水壶,漱口杯,雨衣和降落伞。
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我会到处走走
什么都试试,并且轻装上路。

如果我能够从头活过,我会延长打赤脚的时光。
从尽早的春天到尽晚的秋天。
我会更经常地逃学。
我不会考那么高的分数,除非是一不小心。
我会多骑些旋转木马,
我会采更多的雏菊。

  1. 成长空洞——填满你内心的空洞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比现在更好、更强大或更美丽、更自信或更自在,我们心里住着一个完美的自己、一个“希望成为的状态”,这就是自我概念。
你只有把现在的自己和自我概念做对比,才会觉得“不满足”。在每个对生活和自己不满足的背后,都是每个人成长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愤怒青年,你就应该拥有一个世界应该更好的信念,当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无法让世界变好时,你就会对这种无力感到愤怒;而如果你是一个自卑的人,你脑子里一定住着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搞来的、大到完全无法填满的自我概念,你真实的自我穿着17厘米的内增高再加上大号的垫胸垫肩才撑得起来,生怕别人看到真正的自己。不过,愤怒和自卑的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对生活完全失去兴趣和意见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成长的空洞,自我概念裹在真实的自我外面,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能

成长的空洞让我们感到自己心灵的空洞,这空洞感就变成了“内心的需要”。你想要一间可容身的房子、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一个爱自己的恋人、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这都是你填满空洞的需要。因为你的自我概念认为这些你应该有,而真实的你却没有——这就产生了你的需求。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了空洞,这空洞产生了需求。

所以愤怒都是空洞的,王小波说,所有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痛恨。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空洞、填满空洞的过程。

我们的基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与人生经历共同创造了现在的我们,也建构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这让我们生出大大小小、各自不同的成长空洞。这些成长的空洞构成我们对“值得”的观念和想法,价值观就这样产生了。

基因+社会与家庭环境=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现在的自我=需求

虽然成长空洞人人不同,但每个人的努力方向都一样——填满那些空洞,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看到自己的成长空洞,了解这些洞需要用什么填,在有限的资源中按照什么顺序去填,就是找回自己、理解自己、成长为自己的过程。

  1. 玩“假我游戏”的人

房子填满安全感的洞、钞票填满自尊的洞、学历填满智慧的洞、消费填满快乐的洞

被物质充满的人,逐渐会认为物质才是真的自我

如果你身处一个什么都用钱才能买到的社会,你自然会认为——钱最重要。难怪很多人会把一定数量的钱当作生命目标呢。你肯定自然而然地认为——财富、物质和尽可能的满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拜金、成功学和享乐主义,三者合谋,构建出这个建立在物质之上的虚假自我骗局。
用物质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人的能力能跑赢欲望

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东西,却无力地发现,那个空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但绝非幸福。快乐和幸福,本就是两个东西。
你占据的东西,也在占据你。

在我们成年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认同。

经历过真正爱情或友情的人都明白,心疼才不是一种文学的比喻手法,那是一种真实的生理体验。两个人互相用对方填满了自己的空洞,他们如此紧密地在一起,待了那么久,像一对连体姐妹。日子一长,你把这些被填满的部分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如此美丽,就好像“两个灵魂在一个身体”,而等到关系结束,两个人不得不分开,这种感觉又会如此痛苦——这种分离带来的强烈的撕裂感,就好像要扯掉一个已经长在你身上的器官一样。古往今来,已经有太多文字、歌曲、戏剧等艺术记录了这种情感的美妙与痛苦。

你会感到安全和快乐——慢慢的,你开始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你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你就觉得自己在不断地“成长”,越来越“有面子有地位”。当这种外界的认同成为你自我的主要部分,你开始认为,那个“被认同”的部分、你的名声、地位,才是你真实的自我。从那一刻开始,你就被别人的认同绑架了。

被认同填满的人,逐渐成为认同者的绑架对象
一辈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生活。为了不失去朋友或同事的认同,甘心一辈子做没有主张和方向的“老好人”,不和任何人冲突;为了不失去大众的认同,名人们甘心做一个粉丝眼中完美的“假人”,被粉丝绑架。这并非善良,而是无能的表现。

如果没有意识到你心里的洞、从内至外地去修炼,这个轮回会永无休止。所以,亲密关系中,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寻求“被认同”是社会构成的基石,但是一旦过度追求“被认同的我”,真我就会遍体鳞伤。尤其在我们这个提倡以和为贵的文化中,每个人都乐此不疲,玩得好的甚至被称为美德。不知道你怎么想,看着那些被称为早慧、年纪轻轻就八面玲珑的孩子,我总觉得可怜又恶心。

玩“被认同”的游戏并不是自我成长之路。当认同一次次填充进来,你会上瘾一样地享受着这种既快乐又自虐的快感,渴求更多的自我妥协。正如席慕容在《独白》里面所说: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慢慢的,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其实你谁也不是。你只是为别人认同而活的工具。
你以为大家都喜欢和离不开你,其实是你离不开他们的喜爱。

谁被夸的时候都很快乐,但是遇到批评或指责,很多人的反应总是破罐子破摔。

做得不好,暴露出你成长的空洞,而自残的人的回应则是彪悍地说:根本不是“我”的问题,不是我努力想做却还差一点,而是先天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或者是我根本就不想做好!

破罐子破摔的回应虽然暂时能让自己舒服,但是相应地,成长的可能性全部破灭。从此以后,这件事情不可能做得更好,而关系也无法向前一步。不仅这样,在空洞旁边,已经培养起来的很多能力也忽然被割舍——因为手臂上的一个小地方发炎,你不愿意面对,就把整条手臂都剁了下来。

这比喻虽血腥却真实,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个类型的“假我”游戏叫作自残的人——为了逃避痛苦,他们不断地砍掉自己真实的自我的各个部分,最后缩小到自己都看不上的地步,自卑是自残者的必然结果。

你放弃了痛苦,但也放弃了自己。

**人不见得比猴子好多少。我们总是挖健康的坑,来填事业的坑;挖自由的坑,来填安全的坑;挖自尊的坑,填成就的坑。当我们填坑的时侯,我们和早餐时的猴子一样,开心满足,认为这些都是白来的;而等到晚餐时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坑洞时,会痛苦不堪,又希望挖下一个坑来填现在这个。比猴子的故事更加可悲的是,生命并不如果子一样是个零和游戏。有些坑一旦被挖出来,需要10倍的力量去往回填——比如健康、自尊;而有一些坑则再也填不回来——比如说青葱的恋爱、孩子的10岁生日会、你生命里的任何一段重要时光。

填坑的人常常集中在25~35岁之间,这阶段人的角色暴增,从单一的工作者和儿女,慢慢地加入管理者、丈夫或妻子、儿媳妇或姑爷、爸爸或妈妈的角色,每一项角色的增加,都意味着全新的自我概念,也意味着新的成长的空洞。这个阶段的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生长出来。他们一旦乱了手脚,就会从其他地方挖出一个坑来,填满眼前这个。事业出问题,牺牲身体;身体出问题,拖累家庭;家庭修补好了,孩子又出事;孩子勉强搞定,工作又开始亮红灯……挖了填,填了挖,你的生命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停工的城市道路施工现场,四处救火,步步惊心。

我们渴望成长而产生空洞,我们用非我的东西填洞,我们逐渐认为填充物才是真实的自己,现在它们开始反过来占据我们,真实的自己被我们丢了。这就是虚假自我的游戏脚本。当你把“成长空洞”换成“钱、爱情、关系、认同、自尊”,再填上年代时间地点姓名,就构成了这世间的各种悲剧故事。**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
——崔健《一块红布》

  1. 来玩一场“真我游戏”

友谊和纯净的心才是真正的魔力。象征外界的魔力被销毁,而自己从心里升起真正的魔力,这就是一个魔力失去后自己重新找回来的故事。

失去、痛苦、面对、追寻、重获,这就是所有成长的脚本。

  1. 给自己来场成人礼!

你必须脱离他人的认同,置身于真正的孤独,独立完成艰巨的任务,你必须学会自己认同自己,与自己独处。

成长就是一个完整的失去、痛苦、面对、追寻、重获的成长脚本。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基本没有真正的成年礼,家长像宝贝一样拽着我们,一直到自己实在拽不动为止。而很多孩子不仅物质上啃老,在精神上也从未断过奶。

你经济不独立,精神不独立,失去家人的认同,你连事情都做不了,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成熟?你父母的判断非常正确,你的确不成熟,你空有独立之心,却从来没有长大到能践行你的思想。

有人说旅行有三种意义:看风景,发现可能,还有找回自己。最后那种,就是成年礼。

年轻的时候,不管是读书、游历、交友、搞对象还是读大学,野得越远越好,这种远不应该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和文化上的。我同情那些一出生就生活在最大最好的城市里,觉得这里最好哪里也不愿意去的孩子。
他们从来不明白,长大在远方。

  1. 拥抱变化,走出舒适
    什么样的人永远不会成长?
    第一是自我概念已经和真实自我完全重合的,他们完满了。
    第二是虽然有成长的想法,但是不愿意冒险的人。他们怕疼,怕冒险,所以他们从来不愿意尝试自己不懂的事、玩自己不确定能赢的game(游戏)。他们先为自己玩不好的游戏找出各种理由,然后安心地躲在舒适区,只玩安全的游戏。

你会很容易发现人的惰性本质——人们总是愿意在把握程度高的事情上反复花时间,而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用力。慢慢的,他们自己停止了成长,然后找几个借口把重要的事情敷衍过去。
不冒险其实是最大的冒险。要持续舒服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不舒服。

空洞里的填充物离开,你失手、失败、被抛弃、被生活欺骗、被事情淹没。这时候,痛苦、羞愧、后悔百感交集,像在大广场被扒光了衣服一样尴尬。
但成长者并不会着急用别的东西掩盖和填充。他知道痛苦不来自填充之物,而来自自己对成长的渴求。一旦填埋这些空洞,真实的需求就会被深埋。接纳自己此刻的空洞与无能,是成长为自我最重要的一步。

成长者允许痛苦发生,好奇地看到空洞的底部真实自我的袒露,他理解每个痛苦都源于强烈的成长需要。最好的方法是努力让自己从底部向上生长,把这个洞填满。
自我成长者总是能够读出空洞背后的成长希望——他们知道,失落越大,空洞越大,背后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勇敢和努力。如果没有那段经历。

愤怒带出无能的空洞,也告诉我们需要提供能力。
失恋带来无价值的空洞,也让我们需要努力爱自己。
厌倦带来不新鲜的空洞,也提醒我们生命需要更多可能。
正如每一次新生都伴随着母亲的痛苦,每一种痛苦都是新生的启示,你要学会读懂它。

见过孩子玩过家家游戏吗?他们全情投入,扮演老鹰的人不可一世,而扮演小鸡的人则吓得吱哇乱叫。他们知道要全力投入,要努力获胜,才能享受这个游戏。但是等到游戏结束,他们又嘻嘻哈哈地在一起,完全看不出老鹰小鸡的区别,他们知道,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好玩”。

**我们的关注点便从麻木的、患得患失的虚假自己,变成了真实的、慢慢成长的自己;我们计量自我价值的方式,也就从物质、成就和他人评价,转变为自己的成就感、充实以及学到的东西;当我们的立足点从不可捉摸的外界和他人观点,变成了稳定宁静的成长需求,当我们自己不立于流沙之上,就能看到实情——什么时候你该更投入,什么时候你可以撤回来。当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价值比价格更重要时,你就拥有了看透却不看破的心态。

这种转变创造出一种更大的格局和智慧:以入世的心态来玩,却以出世的心态来发现价值。这格局孕育着更大的成长速度,成功是成长,失败也成长。**

期待我们幸福,又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幸福;
当我们看到一个洞出现,我们不着急在其他地方挖一个洞填上,而是找到生命的重心,寻求平衡稳定。

马斯洛不是也说吗,人生的巅峰体验来自“成长的过程中牵涉到自我与环境的配合……是‘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一致、‘我想要’及‘我必须’之间的协调。唯有如此,你才能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全心全意地拥抱自己的志向。你的命运就是自己的选择及意愿。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内心强大,就是指这种永远能站在真实自我之上,对于痛苦强大的洞见和选择,在不确定的结果背后确定的价值汲取能力。 真我游戏的修炼者终生在自己的道上修习这种能力,他们在任何情境中,都能收获自己想要的价值。

这样的人在顺境中成长,在逆境中也能成长;
在富足的时候幸福,在困苦的时候也幸福;

  1. 亚当夏娃的价值观童话

单反穷三代,苹果毁一生

记得彼此尊重。
死亡是人类最好的礼物,当生命有了限度,每个人的价值就会浮现。

  1. 马斯洛需求高管会

我到底希望做一家什么企业?
如果要做这样的企业,这家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对比现在,我最缺什么?

一个清晰的价值观,能让你重新管理你的需求,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因为自我概念决定了你的空洞,所以当你决定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就确定了什么对你的生命有“价值”、什么是“值得”做的;当很多事情都值得做的时候,你必须选出“最值得的”,这就是你的“价值观”。有了价值观,你就找到了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的最佳路径。

  1. 价值观——给生活来点定见!

春雨老师的价值观就是买手机吗?当然不是,他的价值观是新奇。“新奇”是一种抽象的目标,新手机是这个价值观在现实世界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会随着你的行动和环境改变。如果春雨生在非洲大陆原始部落,就会满脑子琢磨怎么搞一只火烈鸟春天生出的最新鸟蛋。

他的“价值观”马上就会改变——在那里,钱不值一文。

价值观来自对内心感受的评价,没有对错,只有真实与否

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有的高尚点变成了“道德”,有的有地域“风俗”;有的很重要,被强制执行,叫作“法律”,你和小伙伴之间定的叫“规矩”,还有些三天两头变,叫作“流行”。

当你开始学会自己认同自己,他人认同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特立独行的人只有两种:内心强大到不需要认同,或者自卑到认为大家都不可能认同。当然,做前者好些。

一旦了解了价值观与情绪的关系,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符合价值观的东西会成为你的核心发动机——来自情绪的动力比来自理智的动力强大一万倍。回顾一下你的赖床经历就能明白,如果你“不想起来”,你的大脑就会飞转,给自己找到千百种理由继续赖着。但是如果你有一件“特别想去干”的事,你根本就睡不着,清早醒来,绝尘而去。

我翻译的《适合比成功更重要》中提到,价值观(value)来自拉丁文词根valeo,意思是“坚强起来”。当你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任何胆小的人都会坚强起来。即使看似温驯的小动物,也会在保护幼崽的时候变得强大无比;胆小的人在遇到自己坚守的事情时会变得坚忍强大。为什么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伟大的价值观?因为伟大之路障碍重重,非坚硬的价值观不能破。所以该走哪条路才能成功?走你“最坚硬的一面”的路。

一旦一个人习惯于集体主义的环境,他们就很难区分“道德”和“价值观”,因为在他们看来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单一价值观和极端集体主义都会狠狠修理任何与道德观不同的价值观,一直到大家都老实为止——这个时候,“对的”就是“你应该”的,你应该的,为什么你还不做?

比如许多中年人,当他们认定一件事情是“对”的,就会持续地要求你去做,并且对你的不作为感到发自内心的诧异和困惑——既然是“对”的,你怎么可能“不愿意”呢?

仔细听他们说话,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逻辑,先努力在脑中找到一个道德原则,让自己先爬到高处,然后转身以此要求你——如果不听话,就受“这是不对的!”的道德折磨、良心审判吧!比如我父母想有个小孩子玩,就绝不会说我想玩小孩,你快给我生一个,而是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或者“让爷爷在有生之年四代同堂”,或者“我们的朋友都说30岁以后生孩子对身体不好”开始。

我从来不希望我父母改变,没有被烦到的时候,甚至还觉得好玩。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在小时候,别人就是这样要求他们的;而当他们长大,他们也是在内心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审判自己。道德是个好东西——但他们是被道德绑架的人。

价值观就是“什么是重要的”和“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观念

什么比什么更重要?到底是“精彩的生活”还是“助人”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这就是“什么是重要的”。

到底是“智慧”有了,就会有“自由”,还是只要足够“自由”,就会产生“智慧”?“安全感”和“精彩的生活”是冲突的吗?有人说年轻要努力赚钱,老了才自由,还有些人说年少要游历,别总想着赚钱,到底谁是对的?关于生活,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它们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于“价值”的“观念”,感悟、形成、冲突又汇聚,最后慢慢稳定下来,形成你的稳定的价值观,也就是你对生活的“定见”。

She is not Rachel.(她不是瑞秋。)

剧集会结束,红颜会老去,而生活中的真实关系,会面临比电视剧中更复杂、更琐碎的麻烦,只有最坚硬的价值观才能抵御。

“冒险是人类精神皇冠上最伟大最闪烁的一颗宝石”,但我们还是不敢冒险。

压了葫芦浮了瓢,哪壶不开提哪壶。生活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过于钻牛角尖,往往就会忽略现实的其他因素;但如果过于散焦,又会牵绊太多,什么都得不到。这时候就要探讨价值之间有什么关系。最高效率实现的价值观系统,就是最好的价值观系统。

想宽些,要生一个孩子,除了钱,还需要什么?
思考之下不难理解,还需要身体、心情、出国时机,甚至是父母亲的身体状况等。
想深一步,要生一个孩子是为了实现自己什么价值?
追求的也许是自己心目中的“社会认同”“内心和谐”。这个价值观系统如下图:

西谚“小心你的梦想实现”就是这个意思——实现了却发现这并非梦想,比无法实现梦想更加可怕。

人要活得明白、活得清爽,掂量得出好歹,就需要反复打磨自己的价值观系统。

阅历阅历,第一需要经历,第二需要审阅。前者只能自己使劲,生涯规划师则可以加速后者,帮你照镜子,帮你更快地了解自己,不需要栽太多跟头。

重要性让你按照你认为的这些价值的重要程度排列:有什么是不可或缺的?有什么是没那么重要的?哪些即使不太满足也能生活?哪些是一旦抽离就会让生命大楼坍塌的?保护好最重要的,找机会做次重要的。

从价值观来看,真实比伟大更重要。太极拳经云:守正出奇。一旦重要性确认了,我们就能找到生活的重心,一旦守住了重心,其他部分的价值缺失,即使摇摇晃晃,也能回来。

就算会有一天/没人与我合唱/至少在我的心中/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
——五月天

舒适的生活:一种充足丰富的生活
家庭安全:家人的身体、精神安全
自由:独立与自由地做选择
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
家庭安全:家人的身体、精神安全
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
快乐:一种享受和闲暇的生活
自尊:自我尊重
成就感:持续地有所成就
智慧:对生命的成熟洞见

你心中无数次预演这个情景——你推开键盘,冲着老板大吼一声:要加班,毋宁死!但当你听到背后有脚步声、屏幕上有身影闪过,就马上转过身去堆起笑脸说:“老大您来啦,我这儿正忙着哪。”当看到自己的价值观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开始焦虑,偷偷地调整自己的价值排序。这种人其实有一个最深藏的核心价值——你把“认同”排在第一位。

一旦把“获得大家认同”的价值观放到首位,就等于你把“永远随着别人的要求来委屈自己”作为生命的必然脚本,而你如果决定出演这么一场戏,你死得一点都不冤。

8. 为什么你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1. 完美主义
    你有一个虚幻的价值观叫“完美”。你希望“既可以要到这个,又可以保持那个”“既学好,又不难”“既可以获得,又不用付出”。

一个选择了“完美”的人,就是选择了“不损失”的人,背后真正的价值其实是“安全感”。因为值得去的地方永无捷径,困难重重,所以这种人也就是间接选择了“不可能”或者“累死你”的人。

面对问题—安全—求完美—纠结不选择—拖延—事情变糟糕(要么就是必须选一个,要么就是两个都选不上了)—自卑—更不安全

安全感是重要的价值观,但是完美并不指向“安全”——因为所有的完美都是减出来的,而不是加出来的。不用取舍的完美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幻觉——即使生命真的有完美存在,那也是在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牺牲之后留下的东西。

只要这样,本身就是价值。

1000万—大房子—对老婆有交代—不上班看书—智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只有早点生孩子才算孝顺!(生孩子—孝顺—认同)
没有事业的男人叫什么男人?(事业—男人?)
劳斯莱斯,成功人士的选择。(名车—成功—有能力)
你上这么个二流学校,都不好意思跟人说!(学校—社会地位)
在北京收入至少要一万二,才有可能活得像个人样!(钱—舒适生活)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爱情)
办了健身卡,你就能有健康的体魄。(服务—健康)
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冰激凌—爱情)

比如父母对你说:“成绩真好!真是我的好孩子!”你强化的就是“成绩认同”。这样的孩子会努力在各方面做到最优秀而期待认同,想象一下他们在不以成绩定对错的职场、感情中感到的无助——他们努力提高成绩,却发现并无认同;他们甚至不知道该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取认同——他们越努力就越远离。

社会也在反复地给我们输入各种价值观链接,比如深深链接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农业社会的乡土价值观“房子—安全感”,再比如在商业文化冲击下形成的“有钱—幸福”的价值链。这些链接如街道纵横交错,变成我们心中的世界地图。

这些价值观系统在我们生命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地被传达、固化,并无数次被强化,就像分子的结构组合,在我们生命中慢慢地固定,形成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世界观)以及如何应对的心智模式(人生观)。 如果缺乏有意识的觉察,我们不仅不会主宰自己的人生,反过来还会被这些地图主宰,带到沟里去。可悲的是,我们还一直以为那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我们把过去的路标认为是唯一的通途,通还好,一旦不通,人生就会越走越窄。

我们需要明白路标并非终点,目标并非目的,月亮并非手指。我们可以走不同的路,达到最终的目的。

成为智慧的人,除了在家里看书,还有很多很多方式。一个追求智慧的人,在生活的任何空隙都能找到智慧;他也能意识到,除了买座大房子之外,还有很多方式让太太满意。最后他也许会发现,智慧之路其实并不遥远,生活和工作中有各种通往智慧的路:可以在下班路上坚持听自己喜欢的有声书;可以空出陪客户喝酒的一天时间去附近大学蹭课;可以和太太做一次深谈,发现她最需要的其实是多陪陪她……他可以在这样的宁静和充实之下,慢慢地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而且有这种心态的人,赚到1000万的概率也会大很多吧。

真的高手,总在城市的任何角落,找到回家的路。

9. 假如你迷失了梦想的路

但在真正的生活中,为什么人们总是只看到手指呢?
甚至骑单车去。当找到手指背后的月亮,然后从月亮往回看,你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活的高手最常用的招数,就是“价值探戈”。探戈你没跳过也一定见过,先后退一步,站稳重心,然后找到节奏向前走一步。还记得前面谈到的价值链吗?比如“钱—幸福”“房子—安全感”“公务员—稳定”“早结婚—父母安心”。当你想达成的目标暂时无力达成,不妨在价值链上后退一步,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然后再找到可以实现的方式,向前一步。

成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但是如果你找到“世俗成功”背后指向的“成就感”和“幸福”,你将意识到,成功的经历带来成果,而失败的经历带来智慧,不管成功与否,都不要因此丢掉自己的幸福感。

生活如城市的街道,街道不会欺骗你,只是你自己会迷路,忘记为什么出发。当洞见了目标与目的、路标与终点、手指与月亮的关系,别忘了在绝境时跳这曲探戈——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或丰满或干瘪的现实里面,吮吸幸福,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10. 生活高手的价值探戈

什么是生活的高手?真正的生活的高手掌握着这种技能——让自己在任何资源和方式中,都能吸吮到自己想要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活的修炼,有了这种技能,你就能随时活得幸福。

越是生活的高手,他们越能找到各种通往价值的幸福之路,而这条幸福之路越不依赖外物,就越容易到达终点。没有可能,他们就用资源创造可能;没有资源,他们就把自己当作资源;即使一切都没有,他们依然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

而所谓强大的内心,就拥有这样一种技能,这种精神正如沙漠里盛开的花朵,它们无法选择自己播种的地方,于是深深地把根插入干涸的土地,吸取每一分养料。热爱生命的人,也应该有这种勇气、智慧和技术。

晚年的奥黛丽·赫本说:物质越丰裕,我要的越少;许多人想登上月球,我却想多看看树。

I Went to the Woods
——(美)亨利·戴维·梭罗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认真地活。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吮生命中所有的精髓!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
以免,当生命终结,
我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1. 定见的修炼

明白了,当我明白我要不成荷塘其实是因为我要了电影,心里就舒服多了。这就是知足吧。永跃若有所悟。
知足常乐。这就是舍得之乐。
舍得:吃饭>电影>荷塘

不完美的

完美,平衡之乐。

付出:疯狂付出,换回来所有——吃饭+电影+荷塘

价值观冲突只有三条途径:舍得、平衡和付出。如果你既不愿意放弃,又要完美,还不愿意付出,那就只好等待奇迹出现——对此奇迹也表示很无奈。

什么是好的选择?付出自己最能付出的,换回来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好的选择。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1. 梦想与他人的期待冲突怎么办?

我把那些指向你的目标价值的建议,称为“给我的建议”,把那些其实是指向别人的目标价值的建议称为“他对你的期待”。你甚至可以将其简化为“他建议我”和“他期待我”。

当我们涉世未深时,大部分人会坚信别人的建议就一定是毫无私心的“给我的建议”,所以当发现背后还有“他期待我”的时候,我们会愤怒失望,觉得被欺骗和背叛了。慢慢的,我们习惯了,却又偏向另外一边——我们认为别人的建议一定另有其意,不会那么简单。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别人的建议都带有“他建议我”和“他期待我”的因素,一旦想到我们自己都经常驾驭着欲望干点傻事,你就可以对别人的动机释然了。关键是接下来你对待这些建议的态度。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最后的方案只能是谁闹得更厉害、谁的声音更大,我们就听谁的。在不同人的期望和建议中,我们疲于奔命。这深深伤害了你最好的朋友——“你自己”。当别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伤害“你自己”这个朋友的时候,你不仅不让他躲开,还按住他说:“别还手,这都是自己人。

不管你要对爸爸妈妈、亲亲爱爱,还是小强小明好,第一步都是照顾好自己,因为这一切都是通过“你自己”来实现的——一个伤心的母亲不可能教育出快乐的孩子,一个无奈哀叹的女子不可能带来家庭幸福,一个不幸福的上司也不可能带给下属幸福——一个对自己都不好的人,难道还期待他们对你比对自己好吗?

叛逆和成熟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并无主见,让往东偏往西,让往南则往北;成熟者则内心有定见,如果你说往西,他会继续往东,而如果你说往东,他仍继续往东。

13. 谢谢你,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生活的智慧能让我们游刃有余——不是每个期待都需要被满足:我们可以接纳他人的期待,但并不一定要满足它们。

生命不长,你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期待,但是能够满足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你会把谁的、哪些期待排在前面?我喜欢美国心理协会会长塞利格曼(Seligman)的说法,他认为人生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扩张期,一个是收缩期。他这样描述一个人从第一时期进入第二时期的转变:
“你慢慢发现,你接触过的事物、你所爱的人,并非达成任何目标的手段,而是以这些事物本身为目的。你对那些新鲜、疯狂的事情不再感兴趣,你离别人的期望越来越远。”

谢谢,这很好,但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14.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正如我们在真我假我游戏中说的那样,找到的迟早会丢掉。自己的样子不是“找到”的,而是“生长”出来的。这种对于自己想要的生命的坚定想法,我称之为“定见”。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曾梦到过你想要的生活,你曾见过自己的梦想在别人身上实现。这一切打动了你,也打开了你的幻想之门。你有那么一瞬间,那么清晰地确定过自己的渴望……但是当你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时,你沮丧地发现,那只是一个梦,而你只是一个距离目标很远的人。别沮丧,那是定见的第一层修炼——体验。我们需要在生活中遇到自己的价值代表,然后体验它。

定见的第二层修炼:确认。

一个人总在推动身边的人去做某事,其实那是他内心未竟的愿望,他只是暂时缺乏勇气自己主张——但是当爸爸问他要去哪里时,他会说:“我要去……卖面条。”阿宝爱他的父亲,不想让父亲失望,几分钟后,他背上那愚蠢的面条车,出发去看神龙武士。

就像阿宝一样,当我们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勇气公开表达,我们就遇到了定见的第三层修炼——主张。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面对那些渴望的眼睛,你敢公开主张吗?你敢向父母主张自己的生活吗?你敢向领导主张自己的观点吗?你敢向同伴主张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吗?又或者,当与众不同成为一种潮流,你敢主张自己的平凡吗?主张是我们定见修炼的重要一关,决定我们是成为一个心怀不满、内在分裂的人,还是成为一个愿意尝试、身心如一的人。

在你第一次主张之后,命运之轮开始转动。在你第一次主张之后,压力与斗争也随之而来。害怕冲突的懦弱的人,无法前行。

定见的最后阶段——践行。阿宝也想过放弃,他曾半夜逃下山未果,曾想过与父亲一起逃难,但是最后他依然坚持下来,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践行这个阶段的最大困难是——我们总在等待一个救世主出现,其实到了最后,我们发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我们必须亲身践行自己的生活选择。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不要等待谁来带领你,先独自去做吧,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体验、确认、主张与践行带来我们的定见。 我们总羡慕英雄横空出世、内心坚定,可我们真的不知道一个人曾经要多么在意,才会显得毫不在意。定见意味着一次次地发现、确认、主张、践行,生命不息,修炼不止。没有人会说做自己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每个走过的人都说真的值。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1. 守住自己的底线

请记得向对的方向迈一步,因为当你开始迈出这一步,这个世界的光明就变得大了一些,当越来越多的人迈出这一步,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而如果每个人都在这时候躲一步,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黑暗。

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之间有成长空洞,这空洞产生了需求;

虚假自我的游戏总是失去—填充—假我—失去,而真实自我的游戏是失去—接纳—追寻—获得;
价值观是关于人生什么是“重要的”“值得的”的观念。它包括“什么最重要”和“它们有什么关系”。
价值观的修炼在于:发现自己的需求,理解这些需求,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并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检验和践行这种选择,形成对人生的定见,并且修炼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取人生价值的能力。

  1. 外一篇:这世界有普世价值吗?

分配者和回应者都需要面对自利和追求公平的权衡,他们都需要在内心回答一个问题——你愿意损失多少私利来追求公平?

无数证据说明,我们渴望获利,但是我们同时也渴望公平,人类并不是被自私占据的种族。

研究结果显示,同卵双胞胎不管是作为分配者还是回应者,都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异卵双胞胎则没有显示出相关性。换言之,对公平的诉求,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之中。

人类文明的六种共同美德

  1. 知识、技能与才干——能力全息图

能力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了高手的能力的全貌,我们会大大加快自己能力的提升速度,成为顶尖的高手。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

知识:生涯理论基础、多年积累的案例、大量的阅读
技能:写作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概念化能力、数据收集、沟通能力(如和插图画手)
才干:好奇心、幽默感、求真

不同的人其风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写作能力强,你文章的阅读快感就强一点;如果你逻辑能力强,你的文章就精练一点;如果你数据收集能力强,你的文章就会有一堆好例子;如果你优势在于沟通能力,插图画手能彻底领悟你的意图,插图就会好看一点。这些技能每个人都在认真练习,也都能学得差不多。但是才干层面则完全不同,王鹏的实用主义、赵昂的洞察力、老马的犀利、春雨的文艺、我的嬉皮笑脸,这些风格我们谁也置换不了,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练习啦。

  1. 如何炼成某一领域的高手?

只要你的搜索技术好,基本上大部分知识是廉价甚至免费的。其次,搜索技术改变了知识存储的方式,人们只要记得关键词,知道在哪里找就好。最后,这个年代的人面对太多全新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也不断更新,以至于无法知道哪些是被验证过的、哪些是扯淡。这就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拐个弯,谈谈中国式英语教学的问题,他们把英语当成一种知识来教——你清晰地知道[θ]是从喉咙发出的气流通过上颌冲出唇齿之间摩擦发出的清辅音,但是你不一定能发得标准。你可以对虚拟语气的12种可能了如指掌,但还是无法脱口而出: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If I were you,I would rather die)。

语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识。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习得。 知识学习是瞬间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几乎可以瞬间转变。技能则需要漫长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你永远也不会学好任何技能。也正因为这面心智之墙,很多知识优胜者死死不愿走入技能的练习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好学生”往往不如“坏学生”混得好的原因——“混社会”是门技能啊。

明星有“明星感”,老师有“个人魅力”,商业决策者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特殊的“节奏”,好的员工有天生的“责任心”,这些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干与天赋交融的体现。人家是练出来的。

才干如此“自动自发,习焉不察”,以至于很多人从来不知

剑招—剑术—剑意对应到职业生涯里面来,就是“知识—技能—才干”。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出剑”的知识和“出得熟练”的技能,显然不可能马上掌握,只有传递“剑意”才能成功。而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动自发、无知有能,所以“剑招”忘记得越干净越好。

上乘武功的才干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识略有不同。正如当你站在17楼往下看,你就一定会比楼下的人明白,去某个公交站怎么走。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顶尖,你就会很容易掌握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外人看来,就是一通百通了。

真正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只有结合了生涯和写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职业能力——才干才有了被识别的价值。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找到天赋少付出些努力来超车,你就根本没有资格谈天赋。

  1. 好不容易炼出来的专业浪费了怎么办?

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即使你读到了医科博士,也照样不一定会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说的是知识的差距。

但是到了技能层面,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大部分职业技能都由70%的通用技能(如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学习的技能,工作就能迅速上手。职业与职业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

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不仅是职业的界限,工作中培养的才干会蔓延到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你不想使用都不行。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鉴赏。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写作则培养对人及人际的入微体察。诗歌和领导力、写作和管理,虽然知识和技能都相去甚远,但在才干上高度一致。

这门学科带给我理科生的思考框架、工科生的实用观——这让我在研究生涯的时候,一方面不会太文艺(我已经够文艺的了),能区分科学和忽悠;一方面很注意实用的技术,我宁愿设计一个简单能用的模型,也不愿复杂得谁都不明白。

我的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类型测量表)老师一直好奇我作为一个ENFP(外向、直觉、情感、感知,一种人格测试的术语,简单来说就是“伟大的激发者+著名的不靠谱者”),为什么对细节、字号、颜色、字体有那么多设计要求。她认为这和我的人格不符。我会告诉她,这是我在一个格子间里每天改12小时设计图,就因为一个破字号或者线条就需要重新返工练出来的吗?估计就是在那时,我人格分裂了,一个说:“我要做伟大的激发者!”一个说:“别瞎想,图又来啦,你还是靠谱点吧!”

《星际争霸》是使神族的吗?什么时候防守,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攀科技树,什么时候开分基地(公司),都有规律。
当下即道场,把经历炼成才干带走,怎么会浪费?

  1. 职场的技能迁移策略

“如果我努力做好现在的工作,把能力炼得很好,可万一这不是我要的工作,那怎么办?”
“如果你努力做好现在的工作,赚到了钱,万一这不是你要的工作,那怎么办?”我反问。
“那我就带着钱走,换下一份工作呗。”
“能力也一样。”我告诉他。

你到底适合哪一棵树呢?你总得做几次模考,才知道考试大概能考多少分;你得玩几局,才知道自己适合玩哪个英雄,是不是?职场这棵树也是这样——枝繁叶茂,你站在下面,永远只能看到上面几米的风景——如果你不试着爬一爬,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棵树,即使你在树下做再多的测评、看再多的帖子,也不行。很多人都在树下等待一个最好的答案,等到某一天被当年的同龄人的“猿粪”砸到,才追悔莫及。

如果不试着爬几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棵树。一旦你开始决定爬几步,那个问题又开始浮现出来:万一我跑到树顶,发现不是自己的树,那我岂不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行业转入另外一个行业,而不需要从头来过,这个技术就是:技能迁移。

以前一维到头的工作观可以改变——只要你懂得技能迁移,就可以从一个貌似完全没有关系的领域,一步步迁移到自己喜欢的目标职业。

横跨七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一点点积累自己的能力,从一个贫民窟的小男孩,到演员协会的会长、《GE剧场》的主持人,继而到州长和美国总统。我想你也猜到了,他是美国年龄最大的总统——里根,在他70岁成为总统的那一瞬间,没有人知道他走过了漫长的迁移之路。

  1. 六次转行成总统——技能迁移之神里根

—因为他是电影人中的军人,也是军人中最懂得电影的人

里根用以前的各种经历和技能组合出自己独特的政治魅力:穷孩子、电台节目解说员、电影演员、电视节目主持

找到自己最有可能进入的领域,在其中积累新的能力,在恰当的时候迁移到“更适合”的新的工作中去,通过不断地修炼、迁移和组合,找到你最适合的领域,同时也就拥有了你独特的竞争力。

里根不是一个天资过人的人,作为播音员,他不算太出名;作为演员,他的演技三流;作为主持人,他后来被《GE剧场》主动放弃;而作为政治家,甚至连盟国的首脑也认为他智商不高,知识有限。撒切尔夫人1986年在英国会见他之后曾评论道:“在他的两耳之间空无一物。”(指他没有脑子。)
他不是一个拿着一手好牌的天才,但是他把这手牌打到了极致。

  1. 功不唐捐卡梅隆——《阿凡达》为什么这么牛

“功不唐捐”出自《法华经》。意思是:你付出的努力和功德,从来不会白白地付出,终有一天,会回到你身上来。胡适先生给人题字,除了喜欢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另一个就是“功不唐捐”。

所谓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头发现自己无意中做了件大事

《真实的谎言》,片中他成立的“数字领域”特技公司第一次在片中小试牛刀。还从给特技人员画受力分析图,解释大船沉没原理,到为杰克画素描。“外界的质疑声一直是成就卡梅隆电影帝国的基础。

有人去山里寻找灵感,有人与人交谈寻找灵感,卡梅隆这种找灵感的方式,伟大而疯狂,让人望尘莫及。在安静的海底,他注视着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杰克和罗丝的爱情故事如海草般慢慢浮上来。

《深渊》+《终结者Ⅱ》+《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之前的所有积累=《阿凡达》

卡梅隆也摸索出自己的导演风格:不用著名演员,把所有钱都花在特效上。《泰坦尼克号》中的两位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虽年少成名,但也不是商业巨星。而《阿凡达》里的澳大利亚人萨姆·沃辛顿,更是陌生脸孔,一般人闻所未闻。

12岁 写科幻小说,被认为是《深渊》的原型
14岁 看到电影《2001太空漫游》而迷上科幻电影,开始尝试拍短片
17岁 上大学读物理系,然后辍学
23岁 看到电影《星球大战》,决定从事电影制作
26岁 为《星球大战》《杀出银河系》等影片制作模型与特技
27岁 导演《食人鱼Ⅱ:繁殖》

什么都不想,全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更好,做到极致的好,然后总有一天会有回报。

或者回报也不重要——当你全心投入,这过程就值回票价,回报只是个惊喜。越是在遥远的未来,你越会发现当年所有的功夫都没有白费。不知道什么时候,以前的经历就派上了用场。这就是功不唐捐。

等待一个确定的机会才开始投入的人,机会永远等不及你。卡梅隆的工作方式,就是 把当下当道场,在任何时候做到极致,看似最笨,往往却是最聪明的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成长。
——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1. 新喜剧之王黄渤

一个人要达到高峰,需要做多少准备,走多长的路,承担多久的不理解——如果你每一步都希望听到掌声,那么也许你只能永远在自己舒服的小天地玩。只有那些敢于走得更远的人,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可能到哪儿。

如果你是一个依靠别人评价而活的人,你从理想中获得的痛苦远远比快乐要多。因为大众往往不寻求品位,也看不到成长,只是寻求刺激,他们夸或者踩你,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有什么坚持的观点和品位,他们评价仅仅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当他们发现下一个目标,就会集体奔腾而去,你的光荣和耻辱都不值一文。

一朵花开需要一个春天,而其间有多少人路过会停下来,又笑着摇摇头。
Bob Dylan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你最大的优势不在于你的学校、学历和专业。你的优势在于你的生活、生长、受的教育、朋友、世界观,还在于你对待周遭世界的认真程度。真正优秀的人,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老板不为认真发工资,未来也必会给认真发工资。

  1. 不想当飞行员的程序员不是好老师

人生过往的经历好像散落的珍珠,而机会好像一条线,把所有的可能性穿了起来。这并不是命运的神奇,因为这神奇的命运其实是他努力而就的。我想赞颂的是他的韧性,一个人在没有看到线的时候,依然能够好好地孕育珍珠,才能够在线出现的时候,有东西可以穿。

因为你知道,所谓功不唐捐,就是如果你不知道未来要去哪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手头事情做到最好,因为现在,连接着未来。

  1. 三种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10年的中国,人们需要学会新的能力发展策略,因为未来的20年,中国的职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①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球化和全国化。
② 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③ 中国经济腾飞,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到Made for China(为中国制造),这也意味着全球化竞争的开始。
在未来的20年里,依靠行业、学历、专业、企业、地域的职业资源和能力会慢慢减弱;改变越来越快,成功与失败都会更快;人们越来越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新的能力策略。

  1. 终生学习
    未来10年会是一个职业和职业需求都迅速变化的年代。先把学历读到无比高,然后一辈子靠这个混的策略早就过时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概以3~5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需要系统地重新学习新的领域。在职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将会成为常事,间隔年的旅行和学习会成为潮流。企业也会逐渐在内部建立学习中心甚至企业大学,同时送有潜质的员工出去学习。

欢迎来到终生学习的年代。

播放器不能识别WMA或者MP4格式的文件,你就必须用一个转码软件转码,电脑才能读出这段视频。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顺,不是因为能力不强,而是不知道如何把过去的能力和资源“转码”出来,让新的东家能读懂。
以家庭妇女重返职场为例,很多女性生完孩子,重回职场,都面临尴尬的局面:过去的职位不太喜欢,或不再适合职场妈妈;新的职业看上去门槛很高,自己缺乏专业能力;离开职场的两年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自己跟不上节奏,于是只好不甘心地重回家庭。

起床喂次奶,没睡过一个好觉,孩子走路前你需要时时刻刻抱着,练就一双汉子般的臂膀,这是不是“高度责任心”?有没有磨练你的“耐心和毅力”?

从20岁就开始了,一生坚持了70多年。当所有领域的感悟迁移到管理领域,被翻译为管理学的专业术语,彼得·德鲁克的文字就变得更有历史纵深感,成为当之无愧的管理学大师。

最后,总结一下从生涯规划来看的能力观:

  1. 能力三核: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才干三者组成。知识无法迁移,技能能在大部分职业中迁移,而才干则贯穿人的所有部分。越高度提纯,越内化。
  2. 把知识炼成技能,使技能内化为才干。一通百通。
  3. 功不唐捐,连点成线。正是因为能力可以迁移,我们没有必要找到最终boss(首领)才开始修炼能力。最佳的策略是在每个阶段都全力投入,提高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再重新整合。
  4. 未来的三大能力策略:学习、整合与翻译。
  1. 扎克伯格的成功之道:修炼内职业生涯

除了技术,好的创业者需要人的部分——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未来用户:最精英的一群年轻人需要些什么?真正理解人们的需求,需要和他们泡在一起、混在一起,甚至成为其中一员——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恰恰给了他这个机会。

超过10年的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经验
微软95万年薪的offer(纳贤帖)
名校人脉(Harvardconnection让他手上有近七成的哈佛学生资料)
两次创业“失败”经历(被关闭的Facemash和退出的Harvardconnection)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人外功(外职业生涯)的飞跃——拿出某个成果、职位升迁、成功上市,却很难看到内功(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从哪里积累到的知识、如何识别机会、怎样获取资源……我们被闪亮的红色高度线闪瞎了眼睛,却看不见灰色苦涩的深度线。

从内外生涯的关系,你能看出成功的某些规律——红色的外职业生涯有两个特点:

  1. 跳跃前进:外职业生涯的上升是跳跃性的r型,往往是一鸣惊人,八方震惊。看上去得来全不费功夫。
  2. 迭代效用:这意味着成功最慢的是前面几步,越到后面,资源越密集,发展越快。
    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得成功人士的履历(外职业生涯线)往往很容易给人飞黄腾达、连升三级的感觉。

而内功(内职业生涯)则恰恰相反:

  1. 稳重潜行:内职业生涯呈现U型,这意味着在上升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期,才有可能跃升一个台阶。这期间需回想一下你听广播练听力,第一周没有提升,第二周没有提升,第三周还没有提升,很多人就此放弃,认为自己“没有英语细胞”;而有些人不小心坚持到第四周,突然有一天早上,发现自己很多词语“不知不觉”地听懂了!真正的英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坚持很久,突然上了一台阶。你不是没有英语细胞,而是不懂得生涯发展的规律。

演讲、太极、咨询、冥想、看财报……大部分内职业生涯的高手,都体会过这种漫长的平台期后,突然跃升的快乐。

大部分的“成功学”故事只会告诉你这个人遇到什么机遇,不告诉你为什么机遇只垂青他;只告诉你他有多激扬潇洒,不告诉你他有多厚重坚实;只告诉你他收获多少,不告诉你他付出更多——一种可能是,如果告诉你,你就不上他的课了,这过程可真比“努力就能成功”难一万倍,也不好玩一万倍!另一种可能是他们也把自己催眠了,无法透过闪闪发光的外职业生涯线,看到背后那条真正坚实有力的内职业生涯线。

  1. 好东西就是聪明人下的笨功夫

才捕捉到了给电梯旁边加上一块LED屏幕的创意。从想到到说服商家花了半年时间,从群雄割据到统一市场,又用了三年。“……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职业生涯的成功犹如熔岩,在地下奔腾积累多时,一朝爆发,于是无可匹敌。而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走到山顶,在地上挖个洞,就火山爆发了。能不浮躁?

只有他们才知道,需要多么努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1. 职业生涯的内功与外功

内职业是外职业的前提,内职业生涯带动外职业生涯

要有多努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企业按照小强的职位,给他一个难度为10分的任务,由于小强的内职业发展快于外职业生涯,他能做到12分。企业尝到甜头,于是尝试给他20分的任务(外职业生涯上升),而他的能力发展到可以回馈24分,于是企业决定给他一个50分难度的职位。

而小明的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发展得要快。当企业也给他一个10分的任务时,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被低估了,他应该做一些更大的事情,于是他心不在焉地做出来8分。企业看到10分的难度做不到,于是主动下调到6分,小明彻底觉得自己被愚弄了,于是回报4分。最后企业只好给他4分的职位了。

希望得到明确的职场目标和许诺才开始学习,这种“不主动”是职场新人常犯的毛病。无论是职业还是商业,都是一门先给后得的艺术,而越是大的跃升,需要给的就越多;越是完美的商业模式,就需要越长的回报。这需要源源不断的内职业发展来支持。

首先,内职业生涯需要外职业生涯的指导。只有定期了解企业和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方向正确地培养自己的内功。
其次,内职业生涯的套现往往会吸引来很多资源,而资源会重新导入内职业生涯,形成下一轮的职业发展高潮。

较好的状态是,内职业生涯保持超前外职业生涯一步,这样的状态最舒心。内职业生涯超前一大段时,你会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比较虐心,觉得无趣,打不起精神,觉得没有价值感。

  1. 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吗?

如果你是一个真诚、勇敢同时又有一定阅历的人,你一定无法回避这个事实: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

这个社会有很多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公。这些资源有的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比如说眼界、工资、能力;有一些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比如说更好的教育、平台、名声、地位;还有一些则完全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如天赋、体质和机遇。

如果你是一个真诚、勇敢同时又有一定阅历的人,你会清晰地意识到,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我们就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穿着不同的鞋的人——有人打赤脚,有人穿回力到最新款耐克跑鞋,还有人甚至根本不跑,而是开着法拉利——向着不同的终点奔跑。

正如在操场上跑圈,当你第一圈超过前面那个看起来比你健壮得多的男生,你千万不要窃喜。你不是比他强,只是比他的起步线靠前一点。他已经跑了15圈,这是他最后一圈的冲刺。而后面那个看起来文弱的女生像小鹿一样轻松地点着地滑过你,你也不要沮丧——她出身体育世家,六岁开始田径训练,每天以你想象不到的毅力跑10公里,至今已经12年啦。

还是安心算你的圈,跑你的步吧。

  1. 贫富由什么决定?

《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在一起喝咖啡》。

无论是他们的商学院知识、斗志、商业模式,还是精英思维,都无法让他们抵御穷困起跑线带来的绝望。今天如果你把那些成功人士拉到社会底层,也许有三分之一的人永远无法回到原位,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及他看不上的穷人。富贵靠什么?努力只占一小部分,命运比努力要重要得多。

请尊敬你身边的穷人们,他们也许不比你懒惰,不比你无能,仅仅是因为命运的安排而活得不如你光鲜。如果你陷入过命运的深渊,你也一定能体会他们的绝望。

你以为我矮小、卑微、不美,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吗?……

如果上帝给我点美貌和一些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不是凭借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肉体在这里与你对话——我凭借我的灵魂与你的灵魂对话。就像有一天我们死去,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原本那样。

幸福,没那么贵

  1. 巨大财富背后的巨大好运

除了顶级成功者们自身的努力,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幸运地在恰当的时候,遇见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高潮,抓住了自己的机会。

第一,恰逢一个百年不遇的经济高增长时期。
第二,他们都在增长的关键行业(大陆的互联网和台湾的电子、香港的地产),抓住了一个机会。
第三,他们当时基本都在27~40岁之间,而且在这个关键领域已有一段时间创业积累——等你看到机会再开始往往就跟不上了。

从生涯的角度看,27~35岁是人们开始创业的最好时机——此时人的智力、社会视野和眼界慢慢成熟,人脉也渐广,同时还没有太多的家庭和思想负担,正好可以开始。一旦过了这个时机,不是负担太重,就是害怕失败,很多人宁愿做职业经理人。

如果第二条“在关键行业抓到关键机会”考的是后天的眼力的话,第一条和第三条则有很大幸运成分在——谁也无法独立掀起大潮,而谁又能管得住自己的年龄?

他们恰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腾飞时期(天时)、在合适的行业(地利)、在最合适的年龄(人和)做好了准备,才成就了他们幸运的财富传奇。这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只要努力,定有小成,但是极端的贫穷和富有很大程度由机遇决定,成功路上的竞争,并不公平。

  1. 成功可以复制,可没法粘贴啊

在每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像站在任何一个城乡接合部的车站,这里停着无数快载满人的车,在每一辆车上,都站着一个人在卖力兜售:快上快上,马上走了!这个时候,你会上哪一辆车?到底哪一辆车,是你的命运终点?

《小马过河》的老故事吗?小马希望过河又不敢,老马建议他问问朋友们。老黄牛说河流很浅,过河就是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小松鼠说河水深不可测,有去无回。小马困惑了……回去问妈妈。

老马鼓励小马自己试试看——当然老马自己走过,知道那条河不至于把她亲儿淹死——最后小马成功渡河,并且理解到:

别人的建议,总是别人的。主意只能你自己“生成”一个。

当你安装上建议翻译器,你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你“好”,之所以建议不同,是因为他们对“好”的标准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不一样的人啊。就像那些拉你上车的长途汽车售票员,他们每个人都希望你坐上他们自己的车,这天经地义。问题是:你自己想去什么地方?

每个人对“靓仔”的评价标准不同,其实大家对“好”和“幸福”的标准也各异。二姨觉得“少走弯路”是好,发小儿认为“精彩的生命”是好,室友认为“更多的可能”是好,而父母则认为“家庭和谐”是好。所以虽然每个人都很真诚,但他们都在说“如果我是你,我会……”的建议。
这些建议都没有问题,而志明之所以困惑,背后真正的问题是:我到底是谁?我想要什么?

志明和你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是独特的。你们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有独特的能力、天赋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上帝保佑你真的有),对未来也有各自不同的期待,你们还有独特的能力和资源,能创造与其他人不同的自己的生活。

每个渴望成为独立个体的人,都需要创建自己的定见——一开始肯定没有,那么就多收集各路信息,小范围地试试错,先上一辆最想上的车,舒服就坐下去,不舒服尽快下车,然后回到车站,这次你的选择一定会更加精准——定见不诞生于别人的建议之中,而是在自己一次次的试错里。我们不是“找”到自己的样子,而是“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什么?你问,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回答?

我也有自己的定见。我会说,如果我是你,我会尽快开始尝试一下。因为如果不尝试,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前路是否适合。我痛恨像傻子一样站在路口等待答案,期待某一天会出现大师般的人告诉我该如何,我也痛恨某一天我随便上了一辆车,仅仅是因为那一瞬间有人声音很大,而我又恰巧寂寞难耐。

●所有的建议都是“如果我是你……”的建议;
●你的人生方向是你自己“找”出来的,不是听回来的;
●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至少你应该开始试着去知道。

  1. 如何再造一个乔布斯?

乔布斯的才干,从他不可复制的生活经历中打磨出来。

什么叫才干?在“能力”一章里我们提到其定义:“个人所展现的自发而持久的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才干常用来形容人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它对职业业绩优秀有很大的贡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被无意识地使用。

看到自己很自然地在上课前走到陌生的学生堆里面去聊天,看到自己蹲下来听某个人说话,看到自己舒服地坐在咨询椅上,对面的来询者逐渐放松下来……我深深地意识到我真的有“亲和力”的才干。而我竟然20多年对此一无所知!

与其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不如说是世界选择了让乔布斯发动这个改变。

他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硅谷,这让他与世界上最伟大的IT领袖成为朋友或者敌人。他的导师是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他的敌人是IBM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先友后敌的是百事可乐CEO史考利和Google的拉里·佩齐……

一个人伟大,往往不仅因为他的经历,更因为他的伙伴、他的对手,还有他的时代。

伟大从来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交集的东西。

在20年前,商界人士无法想象:一个百年的化工公司竟在10年内被数码产品商打败,手机厂商则在10年之内逐渐取代数码产品,而一个硬件厂商在五年内动摇世界份额第一的手机厂商。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而且不可预测。

再回观苹果,它现在面临几大强敌——做搜索引擎的Google、做手机的三星(以及中国市场的小米),还有做电子书的Kindle。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他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这个世界改变得比他想象的快多了。

我也不知道,崔健说:“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如果只剩第一名,其他人的机会在哪里?第二名的机会在于与第一名完全不同,第三名的机会也许在于服务比较好,而其他人的机会则在于更细分的市场,或者让那些无法取代的、针对个体的服务或咨询必须出现。这是我看到的趋势,也是新精英现在努力的方向。

回到关于复制成功的主题,即使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也无法通过模仿对方获得成功,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那些当年让你成功的因素,也许会让你在10年后的社会惨败。

大部分人的耀眼成功,都是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即使他本尊亲临,也无法复盘。不管如何努力,再造一个乔布斯的计划,一定会全盘失败。

如果有人问围棋大师,哪一步是你下出的最好一步?大师也只能摇头无语——最好的一步只有在那盘棋局中才能显现,脱离棋局去说“最好”毫无意义。成功人士的巨大成功,也许就是那个年代的棋局里最好的一步。

你与成功者经历不同、内在才干不同,最后即使你能搞定前两者,能让你成功的环境和时代也早已改变。所以成功无法复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方式一定不能成功,那就是模仿别人的成功。

成功的道理,追忆起来头头是道,面对未来如履薄冰。

  1. 成功漏斗模型——成功人士看不见

第一,打篮球不光是投篮,重要的是要跑位;第二,不要朝球的位置跑,要朝传球的方向跑。

职业生涯规划多年,我深深理解这个道理。尤其对于“体力”不好的职场新人,不要向现在的职业最高点方向走,要向未来的职业方向走;不要做现在能兑换价值的事情,要做未来能兑换价值的事情。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没有生存问题,30岁前,不要想着赚钱,而是要赚本钱。

刚进入职场,体力和能力不是最强时,记得向传球的方向跑。也许对行业趋势的分析能帮你看到前景。如果你期待更大的成功,则需要看到更大的格局与趋势,耐心下一盘更大的棋。

趋势与机会到处都有,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就仅仅是观众。而决定参与和投身其中,则需要极强的判断力。二者差异巨大,看到趋势那叫视力,而投入趋势,才叫眼光。

看到趋势,决定参与,就一定能够成功?其实也不一定,你还需要拥有参与的能力与才干。就好比当年三国,天下大乱,各地枭雄辈出,谁都知道赢了就是皇帝,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剑锋所指、人心所向?曹操把着天子,孙权占着江东,刘备流着皇叔血统,这都是才干与资源。

比错过趋势更加闹心的,是看到趋势却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上手——以此献给刚刚进入职场,忙于思考公司战略、时代机遇、商业模式、定位等的职场新人,当我们眼光越来越高,手越来越低的时候,我们会慢慢变成一只长颈鹿。

也以此提醒“吸引力法则”的盲从者,我觉得比吸引不到机会更闹心的情况是,机会吸引来了,你却Hold(把控)不住。我觉得吸引力法则的真意应该是,如果要吸引外界,先吸引自己。

总之,需要拥有能力,你才能成为竞争者,而不是观众。

1/70,这也许就是机遇和坚持最好的注脚。

成功者

正如右图所示,从漏斗底部向上看,你能总结的就是:“我看到了一个趋势,然后就坚持一直走下去,最后成功了。”或者说得再文艺一些,“发现心中热爱,坚持追随,不要放弃,就是成功”。

这于你是实话,你看到了趋势(时代机遇),且心中热爱(兴趣匹配),然后一直坚持(有达到生存底线的能力与才干,并且不断提升),不言放弃——长生才能救世——一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机遇。

但是如果你走回去看看,会发现很多发现趋势、内心热爱却缺乏能力资源的人,只沦为了观众(为考公务员又被刷下来的人们默哀一下吧)。很多看到趋势、拥有才干却在竞争中被刷下来的人,成了炮灰(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还有一些死在最后一关的人,他们也许比成功者坚持得更久,却还是没有等到机遇,他们没有成为先驱,反成先烈,音容宛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团购网站吗?)。
坚持与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成功的条件有很多,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幸运。

  1. 上帝开的努力银行

踏实前行型:原来成功与能力不完全相关——成功不能证明你真的有价值,当龙卷风袭来,猪都会飞;不成功也不能证明你很糟糕,那只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关键是走在路上的状态。我们慢慢明白,成功就是用自己的节奏越走越近。

我最喜欢的是创造型:既然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干,拥有一个能够改变的未来,为什么我们不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成功故事?
从那些传奇的成功故事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智慧,在全新的世界,搭建一个有无穷可能的未来。
就是这些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在慢慢改变世界。

行文至此,我想对职业的成功做一个总结:

  1. 努力必有收获。小付出小收获,大努力至少定有小成;
  2. 成功=眼光+能力+坚持,巨大的成功=成功+机遇;
  3. 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之源;
  4. 通过生涯的学习,掌握规划、技能迁移、竞争力组合等手段,可以加快成功;
  5. 求快不配做高手;

有个叫上帝的人,他开了一家努力银行。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名下的努力账户。每个人每天都在往里面存自己的努力。有的人存得多,有的人存得少。有人存了第二天就取,有的人则在很多年以后一次性取出来。

努力银行
上帝在干什么呢?
上帝要保证每个人账目公平,不能有错账。上帝还要标注那些存努力存得最多的金卡客户,给他们分配更多的回报。上帝很忙很忙。
但事实总是这样,总是那么几个最努力的人有最多的回报,这工作也太不好玩啦。
所以每隔10年,上帝就调出所有的金卡客户,抽一次奖,然后随机把一个巨大的成功分给中奖的那个幸运的家伙。
所以,宝宝,只要努力,就会有合理的回报。而那些巨大的成功,往往来自幸运——但是请先确定,你努力地拿到了金卡。

  1. 你的人生有什么可能?我们的生命有多少维度,有什么可能?
  2. 人生的四种方向: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

我的生涯 高度
问问自己:我能否热衷于成为一个对于世界、群体、组织或家庭有重要与深远影响的人?我能开创或管理多么伟大的组织或公司?我能多大程度地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
生涯高度是一个外显的维度,我们可以通过 社会地位、财富收入、名声与权力大小判断一个人的生涯高度。

生涯的第二个发展维度:深度

终极价值:卓越与智慧
传说雅典被罗马攻陷之日,两个士兵闯入阿基米德的房间,看见他在桌子前面整理几何手稿,他的最后一句话是:等等,让我算完这个算式。我相信这个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所有在深度路上的追寻者,一辈子都在用生命说这句话:等等,让我想明白这个问题。

生涯深度指的是人们 在思想、智慧、艺术与体能上达到的卓越与精进程度。 正如于丹解读的《论语》名气最大却不一定是最专业的,影响力最大的人,并不一定是最精通这一领域的人。生涯的另一个维度就此展开,生涯深度的追寻者们渴求真理、寻求极致、反复打磨,让自己炉火纯青,他们希望站在人类知识的顶峰、思考的极限边缘。

我的生涯深度:
问问自己:你是否曾渴望在某一个领域达到最高的知识或技能水平?你是否对突破自己某方面的极限感到兴奋?你是否愿意在某一个专一的技术领域投入自己巨大的努力?
生涯深度往往通过行业内的专业奖项评定。如学术界的学术地位、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新闻界的普利策奖、体育界的奥林匹克金牌等。

生涯的第三个发展维度:宽度
终极价值:爱与和谐

有没有意识到,在更高和更深的两个维度之外,我们的生命还蕴藏着另一个维度:宽度。高度如攀山,越高位置越少;深度如挖洞,越深知音越少。而这个维度则会让我们从山上和洞里走出来,越走越宽,越来越多地与世界联系。

我的生涯宽度:
问问自己:你是否渴望体验生命中更多的角色?你的各种角色是否都发展完整和成熟?你的各种角色之间是否平衡?
1957—1990年,著名的美国生涯大师舒伯以生涯彩虹图表达了对终生生涯发展的见解,总结出人生最常见的八种角色: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等。舒伯指出:生涯的重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形成一个整合的、恰当的、清晰的自我概念。

不管怎样
——特蕾莎修女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生涯温度指的是我们对生命的热度,我们对生活有多大的热爱与激情,能多大程度活出自己本来的面目。生涯温度的追寻者们渴求自由,探索内在世界,追寻真实鲜活的生命状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天命。 这是生涯最内在的一个维度,是评判标准最个性化的一个维度,却也是与幸福相关度最紧密的一个维度。

我的生涯温度:
你希望以怎样的激情与热度投入生活?你是否时常有“那就是我”的自我感?如果时间暂停三天,你做什么都能成功,你会做些什么?
正是因为这个维度如此不容易察觉,所以很多人用其他三个维度来评价这个维度,比如说认为“功成名就”“优秀卓越”“儿孙满堂”等已然足够。他们认为,这样我们就“应该”温度很高了吧。其实温度就是温度,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温度自己掌握。

第二次的返场,杨丽萍最后一个走了出来,观众有节奏地鼓掌。那一瞬间,每个人都理解了她的想法。我联想到我上课的最后一天,一定会忍不住哭起来,因为为了这个讲台,我曾付出那么多,只有我自己知道,太不容易了。

但杨丽萍让我们所有人失望了。她轻轻鞠躬,就好像任何一次演出返场一样,利落地离开了。
这谢幕超越之前的整场演出,成为我当晚印象最深的艺术。当所有人都恋恋不舍时,她挥一挥手,蹦跳着离开。
追寻温度者,当自在如是。
我们为她可惜,而在她看来,我们的可惜才是可惜的。
有人把杨丽萍作为生涯不平衡的例子,这想法挺可笑;有人则说这是她为艺术做的牺牲,我觉得他们不懂。说杨丽萍热爱舞蹈都是亵渎,她就是舞蹈本身。这样的生命没什么不好,而且值得尊敬——她明白自己的人生路向,明白自己所为何来。她跳舞不为名利、不为权力,艺术顶峰也只是一个台阶,她踏在其上,向终极自由一个箭步冲去。

曾有人问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
登山家的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
“为什么你要这样生活?”
“因为这是我的生活。”
这也是一种选择。

你的生命有无限可能
那么,我们的人生,到底有多少种可能?
如你看到的那样,我们的生涯有四个维度,除了追寻 功成名就 之路,至少还有另外三个可能:追寻智慧、爱与关系和自由。人们陷入生涯困境,往往因为他们匆匆忙忙,却只能看到一个人生方向。当你看到立体的生命出现,而每一个维度又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时,生命就有无限可能。

  1. 幸福的方式不止一种

这意味着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收入、社会地位千差万别,却各自都有让生涯变得幸福和有价值的可能。
一个企业家、一个全职太太、一个工程师、一个老农,还有更多更多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他们对幸福定义的方式各自不同。当我们看到人生的方向有很多种时,我们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通过努力获得幸福。

  1. 你更尊敬哪一种人?

“我们可以从学历和工资层面知道两者的差别,但是这两个人为自己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不会有明显的区别。那位老校工之所以是老校工,也许并非个人不够努力,而是生活的选择,或者错过了某个机会。而那位清华的教授,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也许还有家庭的经济、教养环境和社会机遇的帮助。他们的职位无论高低,都受很多非自己的因素影响。我们不应该用职位的高低判断人格的高低。”

一个不好好讲课的教授,跟一个刚才认真擦黑板的校工相比,后者的生命更有价值。因为我们并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但是我们能够选择在路上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姿势前进。”

此事震撼了杨澜,她回忆说:“诺贝尔奖也好,科学成就也好,社会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如果我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人们所谓的成功故事层面的话,我们也就失去了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终归于浅薄。”杨澜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生命其他维度的存在。

生涯不仅有高度,还有宽度。正如坐标系显示的一样,这两条轴线只在原点相交——即使再高的高度,也无法弥补任何一点宽度。它们本就是两个维度的东西。
不识字的农民,还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一个重大的选择。

机会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平等,但依然能找出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活出自己最好的可能。我们尊敬这样的人。

  1. 你的人生模型是什么样的?

比如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的模型像个微冷的大金字塔——高度为主,兼顾宽度和深度,温度最次;而女性的模型则像一个温暖的圆抱枕——宽度第一,温度第二,深度和高度差不多就好。这也是为什么男人在高度宽度为主的职业,如政治、经济、商业、学术、专业技术等,能有更多优势;而女性会在温度和宽度方面,比如家庭关系、公益组织、助人、身心灵等方面,更有优势。

只有一个方向的人生就像一场考试——大家进入世界这个大教室,看一模一样的教材,然后参加同一场考试,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判卷和排名。而四度的人生并不是这样。我常想,世界不应该这样,世界应该是一座大图书馆——早上一开馆,我们就欢呼雀跃地跑进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你可以从头到尾地看完,也可以跳着选择不同的书,如果你有兴趣,还能自己写一本——这样的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内心选择了一条生涯之路,却非要绑架着自己走另一条路。大家越行越爽越开心,你越走越远越寂寞。你需要每天挥刀自宫——先努力灭掉自己内心的想法,再应付外界的俗事,很多努力才能换来一点点成功。心中苍凉,四顾孤独,大家还觉得你很不错。那种苍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追寻高度的方式是竞争与超越。 追寻高度的人生正如登山,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可能性越多,同时也能被越多人看到,影响与改变世界。但选择高度的同时,你也选择了高处不胜寒,选择了孤独和竞争。越往上走,能站的人越少。为了上到顶峰,你必须放弃很多。但顶峰永远只能站一个人,总有一天有人会把你踢下来。

追寻深度的方式是修炼与精进。 追寻深度的人生正如向下挖洞,专注一点,反复钻研,不断否认与超越自己,在苦修中超凡入胜。深度的挖掘使你的方向越来越聚焦,也越来越极致,但视野也越来越狭窄。追寻深度的生涯选择面很小,无法回头,一旦选择,唯一的突破方式就是前行,做到极致。相比追寻高度来说,追寻深度更容易名垂千古——只要你挖出来的路还有人走着,别人就不会忘记你。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你一定还记得,他的当朝皇帝是谁,你一定早忘了。

追寻温度的生涯是自燃式的绚丽。 按照温度的法则来生活的人,终其一生与开心人做快乐事,他们被自由与激情环绕,活得绚烂多姿。但温度追随者的风险也正在于此,追寻温度者过于自我,不容易有稳定的安全感与关系,而且因为太过挥霍生命,容易过早自燃殆尽。

一个人到了30多岁,就应该慢慢地意识和选择自己的生涯四度的排序,一旦这些维度确定,人生的格局和限制就都逐渐明晰起来。多看看不同的生活形态,接触些不同的人。有一些会让你惊叹,却觉得自己绝无可能;有一些会让你觉得:我就是要那样的生活。慢慢地,一些选择会离开你视野,另外一些则越来越清晰。这时,人生天命慢慢浮现,定见因而产生。

年轻的时候,你不愿意放弃成功,不希望在竞争中落败;在工作3~5年之后,你又必须面对专业还是管理方向的选择,你一开始绝不放手,认为自己两个都行,慢慢地你在专业和管理领域的往返跑中精疲力竭,决定选择一个投入;年近三十,你发现自己需要承担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父母在变老,孩子们在长大,他们都希望你是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等到这一切你都竭尽全力地做完,你却发现自己已心力交瘁,内心冰冷,生活也离你热爱的方向越来越远。

于是你准备为这么多年失落的自我做些什么,你开始让自己追随内心,做些以前不敢或者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但是一旦你开始行动,从另外三个维度传来的抱怨声就会此起彼伏,大家纷纷觉得你变了一个人,对你表示失望。你刚自我一点,却发现孩子的班主任开始找你;好不容易搞定这个,公司的项目又出现强力竞争者;你扑到工作中力挽狂澜,却发现身体早已吃不消,大病

  1. 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完美,生涯的总体能量守恒。

如果你要些什么,你就必须放弃些什么。如果你要得特别多,你就需要放弃特别多。这才是人生。

天才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做严肃的人生选择。

为什么非要成功?

喜欢一个完美的人或事物,不能叫欣赏力——因为傻子都会。欣赏是总能绕过对方的缺陷,看到真正美丽的部分。

所以他们注定是一群庸人。而曾国藩说“小人求全,君子守缺”,就是这个意思。

没有人能同时过上功成名就、智慧卓越、生活宽广,同时又自由自在的生活。既然历史的各路枭雄天才都无法幸免,我想你也不能。

  1. 惨胜如败的一维度成功

生涯四度中,高度和深度外显,而宽度和温度则内含。如果一个人看不到生涯的全貌,他就会下意识地用单一的、外显的维度来评价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通过牺牲其他维度的方式来达到所谓的“成功”。这就是一维度的伪成功。我们抽取今天这个社会里两群最“成功”的人——高考状元与亿万富翁,谈谈一维度的伪成功。

学科压力大、极度自负与自卑、生活障碍、健康不佳、学科专业不适合、缺乏创造力等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有些学生读到了硕士,依然不会自己洗衣服,上街买东西受骗,无法与同学交流,生活依靠钟点工照顾。这样的人,从经历与心理韧性来说,都很难担当“青年科学家”的重任。

而这些能力为什么没有被培养出来?在和朋友打闹、成群结伙地晃荡在学校和家之间的路上时,我们学习到友谊,而他们在学习。当我们16岁第一次自己出门,被别人骗光了钱的时候,我们学习到社会,而他们在学习。当我们18岁第一次给心爱的女孩子写情书的时候,当我们在泡妞或者被妞泡的时候,我们学习到爱情,而他们也许还在学习。等到我们成年,凭以上这些能力开始展开我们的生涯,让我们的生命变成立体而非直线的时候,他们只会学习了。

“学生过早地被灌输这种竞技思想,而他们的文化积累、人生感悟都不够,加之他们所演奏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西方钢琴音乐,导致他们很难理解这种非本民族的东西……比如弹巴赫的音乐,他们连教堂都没有去过,没有见过自然也谈不上感受,所以难以弹出地道的巴赫……学生本人未必喜欢钢琴,要么弹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来干吗了,要么就仅仅平添一种谋生的手段。”

音乐的深度,需要生涯的宽度与温度来滋养,世界上不存在一维度的成功。

**不管是“学而优则仕”“音乐竞技化”“有钱就是爷”,还是“我爸是李刚”,都是典型的“高度衡量一切”的一维思维。而放弃其他维度的发展,无疑让原来立体的生命变成一条直线——当成绩(高度)被寄予了拯救人生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也就产生了两种变态:一是所有的努力都放到了一只篮子里,但这只篮子里只有少数胜利者,这让人焦虑;二是人们为了唯一的希望,不惜扭曲自己,搭上所有的精力,这让人压抑。

像一个胖子非要把两条腿都穿进牛仔裤的同一条裤腿一样,一维成功使人焦虑且压抑。**

当这些焦虑又压抑的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你怎么能期望他们不搞突击应付领导检查,不牺牲尊严去赢得竞争,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去追逐名利?那是他们唯一的可能了。

你用短跑的速度冲刺,结果在马拉松的前1000米超出老远,还向观众挥手,觉得自己很成功。你这不叫成功,叫“二”。

这些离开人世的亿万富翁中,我把“伏法”“他杀”和“疾病”算作一类:被剥夺游戏权利。出于过于自信或者身不由己,这类人通常曾经深深透支了其他维度:“伏法”的透支了法律道德,“他杀”的透支了伦理良心,“疾病”的透支了身心健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要还的时候,他们还不起了。

我把“自杀”算作第二类:自动放弃游戏权利。这些人知道自己无力偿还,选择了不玩。就像在QQ游戏上拿到一手烂牌,你直接选择拔网线一样。

最后的“意外”我则不知道该归于哪一类,暂且不提。

这些离开人世的富翁虽然在财富上成就惊人,却在其他方面亏欠很多,他们都曾大大地透支自己的生命——这些透支像是对信用卡的拙劣操作:他们在自己生涯的其他方面不断刷卡,反复取现——这的确让他们在短期之内成功过,成为众人眼中的“赢家”,却也在某一天“催款单”来临的时候,让他们无力支付。

家庭、事业、健康是企业家最重要的三大支柱;旅游、进修和慈善是企业家热衷的三大活动;

我们到底在“混”什么?我们又在用什么方式“还”?为了高度和成就,人生是否一定要放弃一些东西?如果答案是“是”的话,那么孤独和凄凉是否是成功者的唯一结局?如果“不是”的话,我们放弃的限度又在哪里?

  1. 缺乏自我:在中国这个以交际为核心的商业环境中,商业的成功往往在酒桌与交际中完成。富豪们白天主内处理管理,晚上主外处理关系,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事。各种关系下,是各种角色的扮演需要。在我调查的14个企业总裁或董事长中,每周能够自己掌控的“自由时间”平均不超过四小时,在家吃饭平均0.8次。他们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很少——从自己的温度账户里透支了太多快乐——很容易崩盘。

  2. 缺乏支持系统:成功者被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形象,内心自负。早期多有独立打拼的创业经验,早已习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其中还包括一些问题因为灰色黄色绿色无法与外人道,这让他们遇到问题喜欢独自承受。这些问题日积月累,终于让他们觉得即使停下来也比现在温暖——那是怎样冰冷的一种决心。

我更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形成一个思考:成就我们的高度的代价到底是什么?牺牲其他维度的成功,到底是收益,还是仅仅是转账?

如果当初那些离开我们的亿万富翁在生涯的一开始,就知道和明白高度的代价,他们还会那样选择吗?他们会不会在高度和内心温度以及生活与家庭的决策中稍微犹豫一下,然后走上那条不那么光鲜,但是可能更卓越、更温暖、更自由的道路?

他们永远不知道那些东西值多少钱。

一维度的成功往往是伪成功——只求“快”的激素猪肉损人健康,求“有效”的速成教育毁人心智,求“来钱”的豆腐渣工程夺人性命……

小心那些只用成功做唯一生命价值标准的人,他们是把自己当成工具的自我恐怖主义者。他们一定不会犹豫在一个只看GDP的国家污染环境,在一瓶只检测氮含量的牛奶里投放工业原料,在一次只看利润的交易中不择手段,在一份只看钱的工作里出卖朋友,在一个让自己少奋斗10年的结婚对象前放弃爱情,培养出一个只看排名和学校的孩子。

  1. 管理你的生命质量

找到生命的重心

生涯四度中,高度和深度都是外显而可测的;而深度和温度则是内在的,难以量化。越是生涯价值低的人,往往越渴求外在的维度表达,而总体价值越高的人,则越寻求整体维度的平衡。

同样的心理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急于寻求外在的维度名片上更加吓人的头衔、更加光鲜的证书、更加拉风的车子,我们都在证明自己的高度和深度。追求这些维度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当贪婪过界,我们就会忍不住从那些内显的维度中提取,这就是浮躁的来源。

我们被这些越来越“成功”的指标淹没,我们的生涯系统也在慢慢被摧毁、腐烂。这让我们更加焦虑——因为我们心中知道,我们穷得只有这个了。

平衡是生涯四度最好的解答,无数证据指出,平衡是一个系统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生命和所有运动一样,每个人的平衡方式都不同,要找到平衡,就要先找到自己的重心。但如何找到生涯的重心?

那个时候我们多大?按照30年一代估算,大概是30~50岁之间。那个时候我们最需要有的是“从容强大的心灵”“有自己的方向”“稳定的经济收入”,而这几项获得与否,又与你毕业后几年的努力相关。

所以,毕业后那几年,你越是为了孝敬父母,就越应该让自己有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在你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里,生涯每个维度都有自己的需求,关键是找到核心的那个。有人高度不足是因为深度积累不够,所以没有竞争力;有人则因为温度不足,无法维系宽度……

在一个阶段内,总有一个生命维度,是改变生命的杠杆,生涯平衡点就在其后面。

我瞄准一个绿球,呼出一口气,推出一杆,说:“你这么一说,他好像的确没起什么作用。但是从那以后,我们家的每个人都更加信任彼此。年龄越大,我就越了解父亲的牺牲有多大。我们也就越知道彼此能为这个家付出些什么,这让我们家这么多年虽然有很多冲突,但是一直很幸福。”

一直到晚上临睡的时候,她才突然说:“我想起自己家里的很多事,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的家里,缺的就是这些没用的付出。”
说完这句话,她哭了。
高度在很多时候可以转化为宽度、温度,效果却不会马上显现,信任会作为账户储存起来在很多年以后,酿成美酒。
而一件事情有用没用,也许只有时间与生命知道。

成功的游戏规则我在前面的章节里谈得很详细。职场的成功大概有自己的固定套路:角度—深度—高度—格局—机遇。

刚刚进入社会,找到一个好的切入角度:好公司、好项目或者好职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寻求高度,因为此时没有积累,直接立起来肯定会断。慢慢积累自己的深度,让自己有力量、足够强壮,然后找个机会上位,也就有了高度。如果光有高度没有格局,很快这面旗帜就会倒下,因为立不稳。格局让你看到更多,向四面八方生出旁枝,让自己立稳。从电线杆到金字塔,到这个地步,人能做的事情也就差不多了,接下来就看天时地利是否能推起这座金字塔了。

《老马的职业“鬼”话》马华兴(“新精英”资深职业规划师的犀利职场观)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中国人写的最简单、通俗又深刻的管理书)

看到高手不等于你能超过他,但是如果你没有看到,就连门都没有。一旦你看到你所在领域的高手,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具有登上顶峰的资质;如果你能找到与你气质接近的高手,马上就能知道

自己该如何走上顶峰。
看原典、听本人的课、找到行业内真正的牛人,是成为高手的必经之路。

《学习之道》维茨金

在职业规划咨询中,我要求即使是实习咨询师做公益咨询的时候,也要来询者为咨询师和自己付喝咖啡的费用。因为任何人都知道,一旦一次咨询需要付费(即使是一杯咖啡钱),就会让来询者有期待、让咨询师有压力,真正的成长则从此开始。

问题,当你可以讲个笑话就搪塞过去而不用解决问题,当你对大家说“我也不懂,就是分享一下”的时候,你就已经选择了一个平庸的对手,而你的能力也被限制了。
下棋的人应该知道,和庸手下一辈子的棋,还是庸手。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科伊尔
《异类》格拉德威尔

过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他上了太多武功“课程”吗?

对照现实和理想的饼图,看看有什么因素妨碍了你的理想实现,想想可以做点什么让你的理想尽可能实现。

很多认识我的人都很诧异,像我这么瞎忙的人,要做管理、要讲课、要研发、要写作、要上课,还要减肥,居然可以每年出去旅游两次。

很早我就发现,宽度方面的时间,是软时间,即可以压缩的时间。关系可以处可以不处,旅游可以去可以不去,聚会可以有可以没有,爱好可以做可以不做,反正也没有绩效考核。
长久下去,真的给你放三天假,你都不知道找谁去。所以越是软时间,越需要提前变硬一点。我会在每年年初的时候,以硬性的方式定下旅游时间,列入日历,并和团队提前沟通好,这个时间段对我很重要,多重要的事情都不要安排。如果你安排得够早,同时能让大家理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你的时间就能有保证。
唯一保护软时间的方法,就是比硬时间更硬。

谁更有效?孩子是最诚实的人。

能为我花钱并不珍贵,为我花精力才珍贵。

  1. 提升爱的能力
    现代人经常困惑的问题是:如果我就是放不下工作,我就是没有那么多精力,那该怎么办?如果你不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却希望获得更多的质量,你也许必须提高你的技能。
    是的。高度有技能,深度有技能,为什么宽度和温度没有技能?
    以前你需要花一小时才能让夫妻关系恢复,现在通过学习两性沟通,你能15分钟做好,这是不是技能?
    以前你需要花三小时才能让孩子听话,现在通过学习教练式辅导,你能用几个问题解决,这是不是技能?
    以前你要和父母待一天才慢慢开始融洽,现在你找到关键点,很快就能进入状态,这是不是技能?
    如果你想要时间更短,却收获更多,你就必须提高生活的技能。

在家里挂一幅可刮擦的世界地图,把去过的地方刮开,这可以鼓励我们走遍世界。
给父母设立一个旅游基金,恐吓他们说如果这里面的钱今年不用完,明年就没啦。
这都是我的生涯宽度管理技术。

下面是一些培育“亲子关系”、很受业内人士推荐的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汪培珽
《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龙应台
《正面管教》简·尼尔森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戈登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海姆·G.吉诺特
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了解一下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职位。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约翰·格雷(描述两性关系的很好的书)
《爱的五种语言》盖瑞·查普曼(恋爱中的男女适合看)
《为家庭疗伤》李维榕(上集比下集好看)

温度

  1. 找到至少一种让自己开心的方式
    有一次在企业家沙龙的分享聚会上,我问了一个问题:
    在座有多少人知道,怎么样让你的员工在三分钟内开心起来?

下面几乎都举手了,这是领导力的表现。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老婆孩子要些什么?怎么样让他们在三分钟内开心起来?
下面的举手变得稀稀拉拉,好像插秧。
我再问: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怎么样能让自己在三分钟内开心起来?
下面没有什么人敢举手了。
这是不是我们的尴尬?我们有很多取悦别人的方法,却对如何让自己开心所知甚少。
其实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开心的方式。

与自己的约会:
●设想你要去约见一个与你一模一样的人,你希望让他非常快乐和开心,你会做些什么安排?
●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安排到你的日程里去,告诉你身边的人自己要留出这个时间段。每天10~20分钟就好。
●坚持两周,你的生涯温度就会上升。

●可以从看感兴趣的经典书开始,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然后再精细地深入一门学习,这样不容易走火入魔。
●区别知识与技能,系统地学习,但拿到一个心理学硕士学位也许并不能帮你解决温度问题。体验式或互动式的课程,更加适合非专业人士。
●正经的心理学和身心灵学习里,没有什么方法是对每个人都有效或者任何时候都有效的“终极法则”,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觉得老师的方式不适合自己,不是你有问题,离开就好。
●别太功利,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温度,就别再给自己又制定一个目标。

《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马丁·塞利格曼(经典积极心理学三部曲,大部分的理论都在里面了)
《幸福多了40%》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又一本被名字毁掉了的好书,记录了很多积极心理学的技巧与干货)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都市灵性小说、灵性入门课)

刚开始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整个人生的系统,发现自己的很多缺失和各种可能,人生处于打开状态。修补某个维度或者扩张某个维度,往往会迅速地提高整体的幸福度。这个阶段是一个发现可能、找回平衡的过程。

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提高效能的过程。当人生重新找回平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每一个方面的效能,让人生的整体价值最大化。这个时候,投入哪个维度的学习,就会提升哪个维度的效能。
第三个阶段则是做重要的选择。效能提高终有极限,在不同维度往返跑也会越来越难,人生总需要做真正严肃的选择。如果你只能挑一个维度深入,你会选择哪个?

人生需要做真正严肃的选择。梦想残酷且美丽,美丽是因为你在最希望的路上行走,残酷则是因为你因此放弃了那么多的可能。
只有勇敢的人能做出这种选择。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

  1. 如何解决现实和理想的冲突?

你不甘走现实的路,却又不敢走理想的路。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是:
怎样从现在的现实,走到未来的现实?

先冲入现实之路吧。在这里修炼,获得必要的锻炼、给养、技术、技巧;在做好储备、更好地了解自己之后,你可以开始寻

找两条路的交会之处。你在现实之路上走得越远,朋友越多,发现与梦想之路的交会也就越容易。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场球赛,适应现实等于防守,而坚持理想等于进攻。如果一个球队一直进攻却毫无防守之力,会死得绝惨。今天你也能看到那么多忙于适应生活却忘记梦想的人——他们一直防守,从不进攻,这些人为什么要踢球呢?

  1.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职业的本质,是一种通过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而自我生存、发展和实现的社会交换形式。简单来说,职业是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实现自我的社会交换方式。

职业中自我实现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是工作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工作是为了活出自我,实现自己对世界的价值。稻盛和夫在《活着》中认为工作即道场,工作的目的是“自我修炼”,为了让自己拥有“美好心灵、圆满人格和智慧”。李开复说“做最好的自己”,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都属于此列。

生存、被认同和自我实现,分别对应着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工作(job)、职业(career)、事业(calling)。

让我能生存,让我被认同和被尊敬,同时在其中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梦想如此美好,现实如此残酷。人们要么追寻理想,为生存碰得头破血流;要么放弃梦想,一头跳入生活的浊流(反正大家都黑,谁也别嫌弃谁),沿着社会设定的道路行进,却发现自己早就忘记了出发的理由。慢慢地,我们会遇到人生最可悲的事:30岁的你早上起来站在浴室镜子前,挂着假模假样的微笑,发现自己变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

大部分老一辈中国人就是这么想的——职业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的游戏规则特别简单——尽可能在职业期攒更多的钱,用很少的钱照顾好自己,然后转投到下一代的生存期,让自己不要成为儿女的负担,让儿女少吃点苦,多读点书,尽量度过生存期。

这种职业观也传承给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他们努力地在工作中赚更多钱、走到更高的位置,同时学习更多精细的花钱方法,投资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希望他们能画出更加好看的一条曲线。但是,仅此而已。

很少明白职业能承载更深层次的可能——发挥天赋、找到自己、理解和发现工作背后的意义

我们所处时代普遍存在的神经症……很多现代人所受的痛苦,不是源于临床观察而定义的神经症,而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麻木感和空虚感。
——荣格

  1. 追寻工作的意义

我们不仅希望通过工作换取体面的生活、受人尊敬,我们还期待工作本身给我们带来意义和价值——能激发我们的热情与好奇,能发挥我们的天赋,能实现我们内心的价值,让我们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能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有些不同。

21世纪最重要的一次职业的革命,就是在工作中,人们开始寻找意义。

对期望在工作中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来说,一定要经营自己生涯的第三条线:事业线。但值得去的地方永无捷径,你需要经过“探索——投入——建立——进入”四个阶段。

你一直渴望的。你有一种鱼遇到水的感觉——这条线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职业线。

进入期:慢慢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事业线中获得的职业收益,已经达到生存线——这意味着你实现了职业自由——仅凭自己的理想工作,也可以生存了。这是人生的现实理想逆转点,是人生攻防的大逆转,是你个人商业模式的break event(逆转点)——你可以从此全力以赴地经营自己的梦想了。

你一直渴望的。你有一种鱼遇到水的感觉——这条线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职业线。

进入期:慢慢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事业线中获得的职业收益,已经达到生存线——这意味着你实现了职业自由——仅凭自己的理想工作,也可以生存了。这是人生的现实理想逆转点,是人生攻防的大逆转,是你个人商业模式的break event(逆转点)——你可以从此全力以赴地经营自己的梦想了。

生存期:生存线与职业线相交之前形成了第一个阶段——生存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存,求职以能力为导向。
发展期:生存期之后、职业自由点之前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发展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现实中获取更多的能力和资源,扩大视野,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为自我实现做准备。
自我实现期:职业自由点之后。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全力奔向自己的天命。

  1. 鲁迅没开始写作之前,都在干吗?

从职业生涯来说,鲁迅是个典型的冲动型规划的家伙——因为看到自己的父亲重病,他决定医治更多人,于是开始从医(很多人的大学专业都是这么选的吧)。在日本学医看到了一段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砍头的影片,又接触到哲学,引发他对国民性的思考,让他认为文字更能救国,于是他转投文艺(刚毕业的鲁迅却找不到和文学对口的职业)。公务员的14年生涯,帮助鲁迅慢慢积累了从事文艺的能力和平台,写作和教学都是呈现自己文字能力的方式。

蔡元培(此公是近代史奇人之一,给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带来了巨变,也是鲁迅的超级大贵人),鲁迅开始创办自己的文学刊物《语丝》《萌芽》,写作和翻译成为他主要的工作内容。以今天的观念来看,他成为一个“自媒体”。两年后,他自由撰稿的收入,达到每月500圆(近50000元)以上。至此,鲁迅彻底实现经济自由。从生涯三阶段来看,他顺利地完全跨入事业维持期阶段。

当人们遇见天命,当兴趣、天赋、特质、渴望和时代需求最好地结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

他既非从小立志成为救国英雄,也并非在斗争中活得清苦。鲁迅的生活不比我们大部分人差——换算成2012年的购买力,鲁迅从31~55岁共24年的职业生涯中,总收入约为1109万元,平均年薪为48.2万元,平均月薪4万元。这让鲁迅能有一个让自己体体面面、养活三口之家、有闲钱买书买古玩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之上,斗士鲁迅才能从心而发,真正战斗起来。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全集》第一集

先养活自己,照顾好家庭,然后慢慢地摸索自己生命的可能;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败。鲁迅在46岁中年时渐入佳境,找到自我实现的最佳路径。一旦找到,则投入自己的全部生命。在文字上毫不妥协的他,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展现出来巨大的韧性,令人尊敬。

我尊敬穷困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搞理想不一定非要穷困。因为要找到一个生活稳定的理想主义者,远远比我一个穷困潦倒的绝地斗士,概率要大很多。

如说是梦想投机分子,梦想和自我实现只是他们的另外一种成功学。这种梦想投机分子,根本就不配谈梦想。

鲁迅的职业生涯故事还告诉我们,如果他在46岁才开始全心写作,依然能成为现代影响力最大的几个作家之一。如果从现在开始,把你喝咖啡和刷微博的时间省下来,我想你的梦想一定也来得及实现。

  1. 李开复的生涯三阶段:从职业线起跳

对理解生涯三阶段的人来说,李开复的跳槽其实是顺应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生涯就像个人的生命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突破的过程。就好像孩子,该叛逆的时候要叛逆,该结婚的时候要结婚。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不同需求,这些不同需求没有必要非在同一个职位完成、同一个组织完成。一个希望拥有完整的职业生涯体验的人,往往会发生两到三次的巨大变动。理解职业人发展规律的公司,懂得提前为他们的员工设计自我实现的

路径,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今天的社会中,如果一个人在35岁之前,还没找到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领域,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则相当堪忧。30岁以后,我们的体能开始下降,努力不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只能通过经验胜过年轻人、通过才干和资源胜过同龄人、通过聚焦来胜过更强者。

如果你在前两个阶段职业生涯发展顺利,到了这个年纪,就要专业有专业、要人脉有人脉、要财力也有财力,你具有冲击职业顶峰的能力。

—其实所谓“道”,并不是地上画好的线条,而是你回首的时候自己踏出来的那条路。

2005年7月,他从微软跳到谷歌,惹上一场国际官司。同年九月《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出版。这两者相互借力,使他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在谷歌中国的工作定位也就顺其自然:公共关系和中国工程院的运营。

进入这个阶段,职业发展从关注外在成功的职业阶段(career),进入关注内在成功的事业阶段(calling),也就是我们说的道法自然——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什么叫“自然”?“然”是“……的样子”的意思,“自然”就是“自己的样子”。

这个生涯故事也完美地说明一个生涯三阶段的道理——发展好当前的职业生涯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从山顶起跳,好歹也能落在山腰上。
如果你暂时找不到自己清晰的梦想,那么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这份职业,让自己努力向顶峰走去。在上山途中积累的所有一切都会在梦想出现时刻,转化成自我实现的力量。你的职业线画得越好,你就为你的梦想积累越多的“存款”,当你的事业线出现的那一刻,你就能越快地投入与开始。

职业发展的规律是:生存、定位、发展、自我实现。时间可以缩短,但是阶段无法跨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传奇,只要你努力、机敏、坚持,而且敢于放弃。

  1. 跟周杰伦学习如何做屌丝

其一,完美的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期技能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如何渡过这个难关?先让自己生存下来是关键。其二,大部分学生毕业的时候,最需要补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适应社会的心态。这堂心态课可以在任何工作里面学到,心态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综上所述,毕业后最好的职业规划选择应该是:找一份自己能做的工作,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心态。同时注意培养进入理想工作的能力,把完美工作作为长期目标来努力。

完美的工作是从不完美的工作中开始的。

真正让吴宗宪感动的是这个年轻人对自己创作的认真程度。打动吴宗宪的,与其说是才气,不如说是认真。我的很多名企的咨询经验也告诉我:不管能力有多大,企业往往只选择那些认真对待自己工作的人,这本身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

进入行业内的第一平台并展示自己。

每一个人进入职场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犯下大错、领导批评、不被人认同……学习犯错是职业发展期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何对待错误,比错误本身更加重要。没有被上司的讽刺打倒的周杰伦,反而用更多的努力征服了他的上司。胜利者不一定是总赢的人,能够接受打击,能够仔细反思自己的问题,能够更加积极地对待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可以做错的事,不要做错的人。

越早开始者,往往越容易成功。

一种方式是先努力发展职业线,暂时放下梦想,找到别的生存支点,然后在职业发展稳定的情况下,慢慢切回梦想领域。如李开复、鲁迅这种完全自食其力的榜样,最靠谱;

第二种方式是找到个有实力支持你且认同你事业的人,帮你扛着生存线。如恩格斯之于马克思,如凡·高的弟弟提奥之于凡·高,如EB(Etienne Balsan)之于香奈儿。这种方式你既有惊天才华,又能遇到贵人相助;

最后一种是你家底丰厚,完全不存在生存期,可以直接从事业线入手。如爷爷是英国首相的哲学家罗素勋爵,如老爸是开唱片公司的歌手陈慧琳同学。这种情况,呵呵——你知道一下就好了。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有好职业、贵人相助或者丰厚的身家,却依然没能开始事业期?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人,从来没有真正走出过生存期。

自由=能力-欲望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空闲时间来看书、弹琴、旅游、和有趣的人交往,能让我兴致起来就飞去某个城市见老友,能参加一场有点贵的音乐会,或者去美国参加个学术大会。意味着有一天,当“新精英”可以自运营时,我可以跑到国外读个和职业发展毫无关系的蓝调硕士、哲学博士。也意味着我可以不把“新精英”看成赚钱的工具,而真正做点有意思的事。在同龄人中,我的收入中等,但是我享有比大多数人更多的——自由。

能力的加法需要时日,而欲望的减法则快捷很多;如果能力暂时不足,至少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称失去自由的人为“奴”,当你的欲望大于能力,你就成为了把自己套死的“奴”——刷的比赚的多,谓之“卡奴”;开着无力承担的车,谓之“车奴”;住在需要45岁前全力以赴才能还清房贷的房子里,叫“房奴”。欲望为你自己套上了脚镣。

消费主义是理想主义的大敌。如果你拥有宽裕的财力,房子的确是个不错的投资和保值品;但是如果你需要把你未来10年的大部分收入都押到一个房子里去,如果你觉得即使吐血也要iPhone,如果你觉得没有某个牌子的包包、衣服或车就没法出门……如果你生活有了太多的“必须”,那你就成了消费欲的奴隶——无论你是卡奴、车奴还是房奴,无论你欲望的理由是面子、丈母娘还是好好爱自己,超越能力的欲望都会给你的理想带上锁链,使你卖身为奴——即使你能看到你的理想,你的欲望主子也不会放你过去。

控制你的欲望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

  1. 如何找到事业线?

你的事业应该是能让你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的领域,同时满足兴趣、能力和价值,符合你的生涯需求。但是如何进入这些职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攻略。

  1. 财务自由的人
    如果不符合第一条,那么财务自由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新的领域,只要有足够的无压力的时间,能力和资源都可以慢慢积累。这个时候,财务自由(一个人可以不通过工作就获得让自己能生活的收入)就变得重要。财务自由有很多方法:理财、期权股票、家庭支持等。很多生完孩子的职场女性、家庭相对宽裕的子女或者有成功经验的二次创业者,都适合这个方式。

Pro-Am(Professional Amateur),意思是:用业余时间来做,并不作为主业,却在专业水平方面达到了职业水平的人。

从事着很多无法一下子兑现价值的职业的人,都选择了用业余专业者的方式实现梦想。

“既然当年明月可以做着海关官员写出来《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我不能?”

世界上第一批乐手和运动员都是Pro-Am,这也是乐器和球类都可以play的原因。

什么人适合选择Pro-Am的事业方式?

① 需要个人技艺,但是不太需要团队合作的职业,如音乐、艺术、文学、心理、职业咨询、色彩、健身、瑜伽教练、户外等方面,都容易出现Pro-Am。

② 网站站长、个人博客、淘宝店长这些不需要固定上班时间也能完成的职业,也是Pro-Am的重要领域。你能想象Linux系统是几千个世界顶尖程序员自发免费开发出来的吗?
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漫长的积累期,前期回报不明显,全职进入往往无法跨越生存线。这个时候,Pro-Am往往是最好选择。

为生存,为做好,为世界。当一个人从职业期进入事业期,他的职业虽无变动,但立意转换,格局扩大,他变得心灵宁静,他的眼神也变得平静且坚定。

写书何尝不是如此?从我第一次战战兢兢地写《拆墙》,我就处在写作的生存期,并无太多积累,文体、素材都是最适合大众的路子。等到写这本书,已经走到职业发展的阶段,可以慢慢地按自己心中所想,搭自己喜欢的架子,建构一个完整的学科。这个时候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对畅销有太多的欲望,守住生存线就好。一旦有了这种定见,自由度大增。

现实和理想总如蝴蝶的双翼,只有一起扑腾才能飞。

  1. 写给你,其实也写给自己

无须讳言,就像你每一个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的笑话其实都是你自己的糗事,这里每一篇《写给……的你》,都是我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我曾经愤怒、装睡、接触苦难、想走捷径、不完美,又崇尚身心灵、爱自由、想意义……我就是这样一个满身缺点、磕磕碰碰,又总相信生命无比美好的人。在走的路上想到了些什么,就记录下来给自己,成了这一章。

  1. 写给苦难中的你

如果你必须面对一个苦难,那么你一定已经拥有了改变这苦难的资源。
千万别认为自己渺小、卑微、无力。每个人身上都有改变世界的因子,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世界。

乔布斯就这样把每一次跌倒都变成一个机会——他每摔倒一次,就抓起一把命运的沙,吹走污泥,找到里面的宝石。

一切的经历都是学习,一切的苦难都是机遇。 当他被苦难击倒,他琢磨这苦难与目标的关系;当他重新回到路上,他带回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智慧与能力——而我们大部分人,目标都太短浅,所以我们害怕失败;也正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才缺乏那些不寻常的精彩与可能。

总有一天,你的生命会像电影一样,在你眼前一闪而过,请确定它值得一看。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活得苦哈哈(是指内心痛苦,不是物质清贫)还在疯狂付出,那么付出就只是一种自我逃避或者治愈的自助手段而已。自助比自残好很多,但并不算纯粹。而如果一个人不断付出,而且还内心快乐,活得幸福,这则是一个人自我实现后,最干净、纯粹的付出。

更让人吃惊的是,经过思考,他把自己遇到的苦难归因于“他们从小缺乏教育”,并且尝试靠自己来改变这一切。这真让人吃惊。他没有像有些网民一样,一边在网上抱怨高考制度黑暗,一边送孩子上最好的奥数班;他好像也没有意识到,他自己都只是一个高二的辍学生——他本人就是缺乏教育的受害者之一。如果当年把他吊在电扇的那群人听到这个想法,估计会狂笑着把电扇开到最大一档——教育?!你转晕了吧?

这念头有多不自量力,阿里木就有多坚定。从在烤肉钱里面翻出300元递给一位求助的慈善人士开始,到在贵州大学建立奖学金5000元……一直到今天,阿里木一共捐出10万元善款,帮助了160名贫困学生。一根羊肉串利润三毛,这是他33万串的利润。在这期间,他继续住棚屋,在被老板娘骂“抠得要死”的小店吃馒头和凉粉,和他的老婆嬉皮笑脸地拌嘴,继续在夜市里面嬉皮笑脸地卖他的羊肉串。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去医院急诊室,发现医生都不见了。问干吗去了,答学雷锋日,上街学雷锋去了。
和这个笑话一样,在教育培训界多年,我见过太多抓狂的情商教练、无人知晓的营销专家、迟到的时间管理讲师,和从来不按自己讲的方式管理公司的管理专家。

对于任何一个苦难,我们有能力,有态度,也有意义。每个人都能完成对苦难的修炼。

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把苦难酿为美酒,把深渊变成大河,把破口补成鲜花,让苦难成为信仰,让自己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神。

生存模式:面对苦难与挫折,从此在苦难、损伤的地方一蹶不振,这种模式叫作生存。
恢复模式:面对苦难时状态下降,但有自己的弹性,在一段时间后,他们慢慢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升华模式:苦难没有打倒他们,却让他们得以在苦难中更强大,获得新的技能和思考,这种模式叫作升华。

  1. 写给愤怒的你

我认同民智的提升,我渴望民主。但是我天生与那些只攻击社会的黑暗面、制度不公而没有进一步行动的观点保持距离——我们如此愤怒地攻击社会、攻击时代,殊不知愤怒也是无能的代名词。

愤怒是好的,但愤怒也是不够的。愤怒意味着我们依然生机勃勃,依然没有被现实压倒屈服,依然愿意对世界感到不满,依然认为世界能比现在好。但愤怒也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幸福的可能性托付于对方,依然与对方在同一个系统,依然在这个系统里被压迫,依然对这种压迫,无能为力。

你痛恨这件事情,结果却完全认同了这个方式。你不是痛恨这个游戏规则,只是痛恨自己玩不好。这样的愤怒并不能让世界更好,甚至也不会让自己更好。一万个、一亿个这样愤怒的人,也无法有主张地让世界变好——因为这些人好像推翻皇帝暴政的奴隶,他们逐渐会成为下一个皇帝的奴隶;即使这些人有一天真正成为某个领域的主人,他们会发现自己成了当年自己最痛恨的人。

你唯一的能量,花在表达你的仇人们有多么不道德上。你除了为这个世界上增加一个悲惨故事,并且自己全情出演主角之外,没什么意义。

如果你能善待自己,这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了。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就是悲悯。

如果你能够再强大一些,也许你会发现更多的真相。你会发现,那些当年你痛恨的人、那些让你愤怒的人,也是游戏的牺牲品——他们已经被世界狠狠地报复过了。他们不需要另一次鞭打,他们需要的也是帮助。

当一个人伤害你的时候,他已经被深深地伤害过,他不需要再一次鞭打,需要的是怜悯。

不再愤怒,做自己,帮身边人,改善世界。

他们曾经也愤怒过,但最终,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再愤怒,做自己,帮身边人,改善世界。
你也许会说,你是个梦想家,但不是唯一的。
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加入我们,
世界将有所不同。

①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游戏,但是你可以玩得很好。
② 上策是玩得快乐也心安,中策是把自己搭进去至少还能赢,下策是抱怨这是个最糟糕的游戏。
③ 除了同流合污和冰清玉洁,我们还有很多选择。关键是你要有离开这个游戏还能活的能力。
④ 玩好不意味着一直要赢,而是找到自己的定见。成王败寇要认,但是 莫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是维护自己信念的人。

  1. 写给装睡的你

第一个结局:
呼喊的人声势越来越浩大,积聚所有的力量,大家打开了铁屋子,重获新生。
这个故事你不陌生,人类大部分的进步,都是这样的趋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中国成立,都是这样。

这个故事你也并不陌生,苏格拉底被希腊市民毒死、布鲁诺被烧死——先知往往死于非命。

这个故事你不陌生,我们身边很多的人,都是装睡的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偷偷关注很多呼喊的人,他们清楚地知道好坏、善恶、科学、民主,他们能够从书上、网上找到很多生活应该这样和那样的理由和论据。

但是他们唯一不敢做的,就是站起身来帮忙。他们敢于在网上转各种骂政府骂社会的帖子,却不敢在真实的生活里拒绝领导的一次举杯;他们能写出一篇万字的洋洋洒洒的关于美国人的素质有多好的文章,却不敢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时大喝一声;他们去庙里还愿,几万几万地敬,且每天念佛,他们相信因果报应,却毫不犹豫地往产品里面加各种添加剂。

比愚昧更加可怕的是装睡。装睡的人虚伪又懦弱,他们知道一切该如何,却从来不愿意投入。
这就是装睡的人。装睡的人以为自己和房子倒塌没有关系,其实他们是最大的合谋者。
因为发言只需一人,而沉默却需要合谋。

他说:“公平。”
讲完这个故事,他接着说,如果在国外,那样的人搞不好会被群殴。

尊严这东西不是你的西服,可以在开始的时候脱下放一边,混出来以后再抖抖穿起来。心里面的界线像是我们的手脚,一旦砍掉,也许一辈子都无法生长回来。

但是“新精英”不想装睡——我们的目标不是把现有市场里面的资源全部占据,而是让更多外面的人理解生涯规划;我们也不是想让每一个人都非来“新精英”学习不可,但是我们期待更多人能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这也是我忍不住又要写不仅会让我失业,也可能会让我很多同事失业的第二本书的原因。

坚持这样的原则,一开始很难,后来就越来越容易——因为很多对手看到了我们的态度,成为了朋友。而新精英自己的发展也加速起来——我们发现把观察别人找缺点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成长上,足够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道理吧。而如果反过来,一开始就抢客户,虽然开局很容易,后来就越走越难了。很多事情都如是。

我们有个牛×基金,每年给员工一个月薪水和15天假期,让他们做一件自己认为牛×的事情。有人用来横穿美国、环游台湾、飞回去和暗恋对象表白或者给自己刺一个纹身。只要你觉得这是成长的突破,并且通过员工委员会审核,我们都支持。

我们相信善意、相信分享、相信人们会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如果你相信一个东西,总得有人为他做些什么。

宋飞:“因为我爱学生、爱音乐、爱教育。因为我自己成长的过程没有经历过这个,所以我才想当一个老师,给其他学生带来我从小经历过的那种希望。”

宋飞:“因为,我不说话就已经不能给从事这个事业的学生带来平安和幸福了。那我宁可损失掉我自己的平安幸福、别人想象当中的这种完美。”

如果大学里面没有知识,只有欲望和交易,是不是洪水?是不是人们头脑里面的洪水?我们说,是的。后来我进入了学校,我慢慢看到,洪水来了。

这件事情有个喜忧参半、有中国特色的结尾:中国音乐学院补录了四名学生,而央视的节目在首播后没有按照惯例再重播;宋飞没有停止自己的教学生涯,继续当她的老师。

我感谢这期节目的所有工作人员,因为他们不仅把镜头对准了一个著名学府的腐败事件,更带我们去见证了一个明知难以回天却依然挺身抗争的弱女子的勇气。
这无关名誉,也无关成败,只有一个醒着的人最宝贵的清醒与勇气。

我觉得不公平。有更多不装睡的人,那个铁屋子,就一定能打开。
最先他们逮捕共产党员
——马丁·尼默勒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

  1. 写给怕走弯路的你

By acclamation, Michael Jordan is the greatest basketball player of all time.
一片欢呼声中,乔丹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乔丹在内心深深地享受这份宁静,他的棒球生涯是献给父亲的,并不精彩,但温暖。在父亲离开后的几年,他重新触到自己在篮球场上无法触及的生命的温度。乔丹的生涯走出一条巨大的曲线,父亲的离开让他直面生命的其他维度,他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和父亲打两年球。谁又能说,那两年的乔丹,那个在篮球场上宛若上帝本人亲临,却在棒球场四处嘘声中灰头土脸的乔丹,他的手指上,没有戴着自己心中的冠军戒指?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提升,又没有变得更加专业,那就一定是在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要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出门旅游一个月,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要折腾些幺蛾子。其实也许那个人正在你看不到的维度努力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修炼着自己的功课。企业管理者也是一样,规则和结果带来绩效和专业,而文化和包容则带来温度和宽度,所有伟大的企业,在有自己的高度和深度的同时,都一定有一个匹配的温度和宽度系统。

回到乔丹身上,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内心温度的同时,乔丹也在发现自己的限制——他的确无法把篮球场上的优秀带入棒球场中。

我想乔丹的收获有三。第一个是父亲的心结已了,他可以安心地打篮球了。第二是他在棒球场上重新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篮球天赋。第三,他了解了失败,更加珍惜成功。

看上去的生涯

实际的生涯

所以站得远的外人,总会羡慕走在线上的人一帆风顺。只有当事人和同行者知道,那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其中坎坷又何足为外人道呢?因为自己没有走过,永远都不会明白。

我们在瞬间交换了一个秘密,只有那些经历过真实生涯的人才能明白的秘密。
人生无直线,因为直线从不转弯。而转弯和改变,是人生必经之事。
何况,你不走点弯路,怎么知道什么是直线呢?

  1. 写给不完美的你

好的,不管结果如何,现在的你创造了这样一张独一无二的白纸,就像你也拥有了自己这样一个随机的独一无二的不完美生命。如果你将要用接下来一小时的时间,只能在这张纸上工作,你会如何处理这个缺陷?

间学习和模仿那些台前侃侃而谈、随机应变的人,却总是差距很大(别人也在进步啊)。可惜的是他从来没有关注自己作为内向者的优势——他是一个能花三小时把PPT做到尽善尽美、图文并茂、每一个数据都清晰明白的人,而这往往不是一个随机应变者能下的笨功夫。转变思路以后,他成了公司里最能展示的几个人之一。

化疗、放疗和手术是癌症治疗的三种常用方式。化疗以化学毒物杀灭正在激活中的癌细胞,同时也会杀灭身体中大量正常的免疫细胞。化疗也无法杀灭休眠中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这也是为什么化疗后,往往会发生各种转移——如加压的地壳和爆发的火山口的关系,这个地方的增殖被扑灭,另一个地方的癌细胞又被激活起来。

作为病人的医生自己也选择了生活质量高,但是死亡率高的医疗方案。也许作为医生的角色,他们需要以杀灭疾病作为“绩效”,但他们自己懂得生活质量比杀灭疾病更重要。

比如人的智商,基因决定你是80~120的普通人,还是110~160的天才段位,而你的个人努力决定了你是靠80还是靠120那一端。

奥普拉并不是个例,科学实验的数据结果也类似——500个超出标准体重50%的胖子使用此种方法减肥,有一半人坚持到了最后,超重的部分平均减少42%。但是三个月以后,一旦恢复正常的饮食结构,这些人的超重部分又反弹到80%左右。最好的结果是有13%的参与者在三年后依然保持身材。时间越长,减肥的效果会慢慢减弱,你的体重又会回到稳定状态。

科学家还发现,体重波动对身体的损害比肥胖更大。简单来说,胡乱减肥比肥更具危害性。

(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中,塞利格曼列了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表格。)

以前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但是在全球互联的时代,这个理论实际早已破产。

所以今天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多少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就可以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为你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或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

所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专多能零缺陷”。“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非常非常强的专长;“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搭配着使用。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而最需要避免的情况是“性情大于才情”——你有些小优势,但是由于与你合作的成本太高,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这与应对疾病的策略一样,先让自己别得快速致死的“急性病”(比如工作态度、诚信、合作能力等基本的综合能力),然后和自己的“慢性病”(比如某些方面的天赋与技能不足)和平共处,专注发挥自己的优势去。

汪冰说:“你看,你总是在接到任务时迟迟不开始行动,但是最后结果又总不错。是不是你在一开始的时候,潜意识就开始酝酿,只是在最后一刻,才突然孵化出来?你这个大脑或许不是拖延症的居住地,而是一个孵化器。”
春雨一拍他那个烫得已经很像鸡窝(鸡蛋孵化器)的大脑袋说:“哈哈,我喜欢这个想法!”
从这以后,他还真的孵化出不少好点子。

写给不完美的你
所以,亲爱的,不完美的你,生命被点上黑点、努力擦拭的你,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不可抹掉的黑点?不如意的出生,缺失的机会和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但是是什么让你今天依然活得坚挺?是什么让你今天愿意试试看一本叫《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的书?是什么让你今天还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在你的生命里,一定还有些部分在发光,一定还有something works(一些东西在发挥作用)。专注于生命可能的部分,让那部分发挥价值,此生就已足够。
正如那句著名的祈祷词一样:让我有胸怀去接纳不可改变的,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并有智慧区分两者。
修正自己是一种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许更是,而接纳自己后掉头去追寻自己想要改变的,则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
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伤痛前行。
持续聚焦于做正确的事情,就没有机会做不正确的事情。持续做幸福的事情,控制好不幸福的事,幸福就会生长起来。

花园里种满了鲜花,就没有机会长草。专注于生命可能之事,让生命如夏花般怒放。

积极心理学:黑点不是重点,还有很多地方有空白。别花时间搞黑点啦,关键是把白纸的价值用出来!

  1. 写给爱自由的你

发现了吗?在这个世界里,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与其他人发生作用。当你拥有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时候,对他人来说,你则拥有了一个毫无约束地伤害他人的特权——这种人没有人愿意和你玩。

当涉及别人,自由和责任同时出现了。

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强调了法律对自由的重要性:“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

所以,你的自由以他人为界,你挥舞的拳头以我的鼻子为界。孔夫子在人生最高的境界“从心所欲”后面,加上了一个“不逾矩”。因为如果仅仅是从心所欲,那么一岁小孩都会,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真正的自由。

那么,有钱就能有一切的自由吗?首先,有钱的确能让你提高自由度,但是赚钱本身就是件需要满足他人需求的不太自由的事,你该看到花钱的自由背后不自由的代价。即使天生有钱的富二代,也有要满足他们父母亲的需求的责任——一旦过了18岁,他们的父母亲也有给不给钱的自由。其次,世上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实在太多,友情、爱情、才华、格局、智慧……在所有钱无法购买的领域,你都没有自由。
你的自由以他人为界,而你所期待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并不存在。

但是当提到法律和社会制度下的“自由”时,几乎所有的正式文件都用了另一个词“liberty”。

比如说自由女神叫Statue of Liberty(别去美国丢人啊,free woman是“免费女郎”)。《独立宣言》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可剥夺的权力,生存、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寻”用的是“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亨利在1775年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名言是: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不自由,毋宁死)。
Liberty是什么意思呢?

经济自由是指你有“自己决定钱花在哪里”的自由,而不是“爱买什么就买得起什么”的自由。

“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而非强制的方式”来生活,“决定什么东西和谁的需求对自己最重要,是一个自由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一”。

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处于任何环境下的人,都曾经、正在也永远会有选择的自由。

他可以选择在不喜欢的情况下慢慢适应现在的工作,以之作为生存和发展的跳板,也可以选择不好好干。
他可以选择讨好父母获得学费,也可以选择自己攒钱不需要靠父母认同。
他可以选择晚上加班读研,也可以选择保存精力不再苦读。
他可以选择即使父母不愿意也要坚持,也可以选择妥协。
他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选项的自由。

我希望人们放弃的是他们痛苦的根源,那就是:他们总渴望存在这样一种不可能的选项的

自由:

而对于一个成熟的自由人,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
你有好好干还是大闹天宫的自由,而公司也有升你还是降你的自由;
你有听或不听父母的自由,而你的父母同时也有发飙或不发飙的自由;
你有追寻感兴趣的工作的自由,而企业也有寻找能力更强的人的自由。
你可以自由地挑选哪一个更好,但是你并没有能力要求世界为你而改变。你们都平等地拥有选择的自由。
追寻“选项自由”的人,他们像等待戈多一样,在人生站台等待这永不进站的“自由”;终其一生,自由没来,无奈倒总是准点。很多人沉醉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心智问题——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自由背后的责任。

不想选择—觉得无奈—愤怒—受害—恨

不选择,其实是最糟糕的选择。

类似的选择困境其实很多:在家人的反对之下,我是否有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自由?是否有用自己的方式工作的自由?我是否有交自己喜欢的朋友的自由?我是否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不是说人生而自由吗,为什么我们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
以小娟的故事为例,她有认为“自己想要的爱情方式和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自由,也有选择如何应对的自由,但每个选择背后她也都需要为可预见的结果负责。

自由意味着责任,而责任需要能力承担。人们畏惧自由,往往是因为畏惧背后的责任与无能。如果你想要有决定自己未来的自由,一定要有决定自己未来的能力,并且愿意用这些能力为自己负责。

自由与责任
成长是一个自由逐渐扩大的过程,你慢慢开始可以自由地花钱、居住、择偶、工作、生孩子……随着自由的好处越来越多,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自由与责任不仅不是对立,反而是不可分割的。
法律上规定18岁之前,孩子们尚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所以他们也并未获得完全的自由;精神病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也无须为此负法律责任。我们有开车的自由,同时就有遵守交规的责任。

自由与责任,一如太极的阴阳、鸟的双翼,同起同落。

2000年开始,大学生开始双向选择,享受到突如其来的就业的自由,却并没有承担起自我定位和求职的责任。正如哈耶克所说:“在自由社会中,我们不仅有了技术,而且还应该有让自己的技术被认知价值的能力。”

对现代的职业人来说:
你当然有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的自由,所以你也需要承担起自我销售、与人竞争的责任。
你当然有升职和自我实现的自由,所以你也需要承担起表明自己有能力胜任的责任。
你当然有特立独行的自由,所以你也需要承担大家不支持你的责任。
你当然有频繁跳槽、不断选择的自由,所以你也要承担起社会对频繁跳槽者的评判,以及也许你会选错的责任。
女性有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的自由,所以也要承担起社会可能对生育期职场女性的歧视,承担起自我整合、重回职场的责任。
大小城市的选择也是一个经典的自由与责任问题。如何选择大小城市,一个比较幸福的方式是,去大城市闯荡,到小城市养老。为什么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想闯荡天下,而老了又纷纷叶落归根?显而易见,大城市自由多,责任也多,压力大;而小城市相对不自由,但责任也小得多。

所谓成熟,就是懂得评价自己能承担的责任,选择自己能享受的自由。

即使是有人做错,却还是需要你来负责。

你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准备过马路。车行的路口亮起红灯,而行人通道亮起绿灯,你迈步前行。
正走到马路中间,有一辆大卡车闯了红灯,向你冲来。你看了一眼红灯,确认是他违规。你有什么反应?
A. 躲开,先自保。有可能的话,记下车牌举报。
B. 站在马路中间,对这车大喊:你错了!然后,砰……啊……啊……啊……
你会选择哪一个?肯定是A。
但是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人选择B,为了证明对方错了,他们不惜把自己搭进去。

为了证明昔日恋人的分手是错的,他们与一个不喜欢的人在一起,“证明给你看你失去了什么”;为了证明别人的想法是错的,“就做出来给你看看”;为了证明世界不够好,他们宁愿自己过着糟糕的生活。

毕老师回答说:“你的钢笔和你的父母都不是你能够改变的,但是你的那支一毛二分钱的笔却是你能把握的。只要这支笔写出来的答案,与那支钢笔写出来的一样,就会获得同样的分数。而如果你能够持续写出更好的分数,你就能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喜欢这个回答。我们渴求公平,正因为世界本不公平。所以重要的不是判断是否公平,而是如何面对不公平。世界没有给我们选项的自由,但我们总有选择的自由。

总有人在你生命里犯错,但是只有你在你的生命里负责。请担起责任来。
2
从“愤怒—无奈—恨”到“自由—责任—能力”循环,我大概花了一年时间。当看到问题,解决就变得简单——我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让自己重新慢慢提高管理能力,开始重新自由一点。希望你比我快一些。

简单地说,过度地为别人负责的人,是剥夺别人自由的人。

乔布斯承担了苹果前进的大部分责任,所以他也获得了足够多的自由。

当你有了按时高质量交付的执行力,你就有了时间自主的自由;
当你有了快速学习和迁移的能力,你就有了轻松跨行业的自由;
当你有了照顾好自己的能力,你就有了安心等待自己喜欢的人、全情投入恋爱的自由;
当你有了语言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你就有了周游世界的自由;
当你有了背起自己的责任的能力,你就获得了全世界的自由。
能力,是自由的第一要务。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决定担起这份责任。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史上的一只巨牛。他28岁中进士,然后在京当官10年,连升10级,从一个正处活活干到正厅局级,算是学霸。43岁时太平天国大乱,他带领3000湘军打仗,11年后攻陷天京,算是军神。他握天下兵权,算是皇帝候选人,但他选择了主动解散湘军。他55岁上书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未遂,创建江南制造总局。他61岁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算是留学祖父。

如果你希望自由,控制欲望是你必需的修炼。在大清朝必需,在科幻小说里必需,现在在科技社会更必需。

高科技能让人们更自由的想法由来已久: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就相信,当机器越来越多地替代人工作的时候,人们就可以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开始休闲。

问题就在这里,当技术让我们的效率提高一倍时,我们的欲望却无暇休闲,而是希望能提高三倍。在我的大学时代,当我们用一个下午亲手写完一封信,然后把纸张折成喜欢的形状,信封贴上邮票,用胶水或者饭粒封上封口,心里期待这封信件可以在三天后尽快地在心爱的人手上展开。但是当我们可以在三秒内就发出一封e-mail的时候,我们却认为每天至少要回复20封电子邮件才是正常的。我们原来期待十年磨一剑,现在我们希望三年上市。我们每天挤车一小时回家,站在公交车上看着开小车的人,心里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开车上班该多好,但是当我们真的有了车,我们又开始频频按喇叭,希望自己能够在15分钟内到家,而这个时候,你或许已经住在一个开车也需要一小时的地方了。

今天,企业家不快乐,高分学生不幸福,高官不安心,因为他们都在用太多的精力饲养他们的欲望。中医说,在求不得和想得到之间,全是火气。

自由=能力-欲望。一个人的自由之路无非有两条,一条是给能力做加法,一条是给欲望做减法。提高能力让你能承担更多责任从而获得更多自由;而降低欲望则让你宁静下来,让生命变轻,把自由还给自由。

  1. 写给追寻生命意义的你

他问我:“你说人活着,为了什么?”

正如你问一个旅行的人:这次旅行最有意义的部分是什么?

所以当所谓的成功人士试图把人生的意义总结成几句话告诉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清醒——那只是他自己的生命意义的其中一个说法而已,不是你的。
所以,人生的意义,绝对不在别人那里,只在你那里。

即使我们的生命真的有终极的意义,我们也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知道它。因为一旦我们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知道这件事本身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拥有新的意义(听上去很拗口吧,不过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们又那么渴望知道一个意义,该怎么办?

—我们不知不觉地长大,有一天,我们无法回避自己的存在,不得不开始思考,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样的意义?你能够为这个意义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你能为这个意义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你能为生命付出什么、承担什么责任,生命就可以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不信神,在我看来,人生本没有什么设定的意义。如果想要有意义,你就只能自己创造一个。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我的宗教。

这篇墓志铭会记录关于你的什么部分?它会如何评价你?会记录你此生做过的哪些重要事情?会提到你的什么贡献?
找个安静不受打扰的时刻,写下你的人生墓志铭。

跋 愿你过上我从未看见与理解的生活

这本书是我的成长三部曲的第二部——这三本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打破思维障碍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到看到更多《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到讨论如何自我成长的《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所以这个跋,也像是《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这本书的序。

所以弯弯,重要的不是小心翼翼地活着、谁也不伤害、谁也不得罪。让谁都喜欢你,这不可能。关键是创造你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出意义来、活出特色来,活得让自己对得起因为你而失去生命的牛牛羊羊猪猪,对得起人们为你注入的生命力。
好的生命不是完美,也不是安全,而是值得。

亲爱的弯弯,这个世界并不公平。努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但是不一定能颠覆命运。
所以记得,与别人相比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种永无宁日、

绝无胜算的自我折磨。如果你有能力,记得要和自己比,让自己过得好一些,理解自己的心有多大,给人生做加法带来快乐,做减法带来安心,加加减减到让自己舒服。世界虽然没有给每个人提供完美的生活,却给每个人足够的资源让他们收获自己应得的。

有个叫上帝的人,他开了一家努力银行。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名下的努力账户。每个人每天都在往里面存自己的努力。有的人存得多,有的人存得少。有人存了第二天就取,有的人则在很多年以后一次性取出来。

上帝要保证每个人账目公平,不能有错账。上帝还要标注那些存努力存得最多的金卡客户,给他们分配更多的回报。上帝很忙很忙。
但事实总是这样,总是那么几个最努力的人有最多的回报,这工作也太不好玩啦。
所以每隔10年,上帝就调出所有的金卡客户,抽一次奖,然后随机把一个巨大的成功分给中奖的那个幸运的家伙。
所以,宝宝,只要努力,就会有合理的回报。而那些巨大的成功,往往来自幸运——但是请先确定,你努力地拿到了金卡。

记得要活得精彩,活得认真,跟自己比。
愿你过上我从未看见与理解的生活。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